文化部之科技研發績效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質、量化效益並呈) 強化科技人文 素養 科技人文跨域 人才培育 1. 文化部運用科技結合文化推動工作,建立多元文化素養23 案,例如:國立 臺灣歷史博物館「母語地名故事線上展覽」結合臺灣多元母語呈現地名背 後族群互動的故事、「策展力」教育網站運用數位學習資源開展多元教案, 透過數位科技實踐社會大眾書寫臺灣文史的能力培植。 2. 透過記錄馬祖過往重要漁事產業「傳統蝦皮定置網」,與耆老合作重製漁 具模型製作及記錄相關生活技藝影像,並以珍貴地方語言( 馬祖閩東語) 進 行傳統漁法漁具名詞標音記錄,再現閩東傳統之瀕危物質知識及漁村記憶。 3. 串聯不同地方教育社群參與,結合學校教育、戲劇展演等融入地方知識, 實踐多元型態教學方案,並集結出版《向國家文化記憶庫取材:「地方教育」 轉化指南手冊—以「表演藝術」為例》,並參與跨界藝術活動–2022年「臺 北 ‧ 白晝之夜」呈現案例成果。 4. 透過「可食記憶:公眾社群參與行動」串聯臺灣各地在地社群,聚焦「風 土材/ 家之味/ 遷徙食/ 復刻菜/ 一起吃」等核心概念,進行地方飲食文化 記憶書寫,藉以保存推廣在地特色飲食與故事;共計串聯5 地共6 個在地 社群、完成6 個線上微型策展於國家文化記憶庫2.0 主題平台發布。 5. 透過「111 年度議題融入數位敘事力教師工作坊」等課程資源,邀集相關 課程師資,藉由議題包探究的核心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引導教師的敘事能 力與反思能力,並結合數位工具與策展心法,培育成為文化科技說書人; 共計辦理4 場、累計159 人次參與。 6. 歌劇院培育專業劇場技術人才,以科技藝術跨域為主軸,課程面向包括劇 場技術、製作實務及動態捕捉,共辦理基礎課程13 堂及進階/ 實作課程17 堂,參與人數共計288 人。青年創作工作室以「舞蹈跨域」及「物件跨域」 創作為主題辦理公開甄選,共執行工作坊10 場、成果分享會2 場,參與人 數93 人。及辦理科技藝術校園推廣,赴中部4 所高中舉辦24 場工作坊, 參與人數共計804 人。 7. 國美館辦理「科學與藝術裡的火星想望」系列講座,與科博館合作,邀請 科學與藝術領域專家,從外宇宙( 太空) 和內宇宙( 大腦) 進行探索與討論, 參與人次約148 人。「逗•留—科技小旅行」藝術X科技走讀活動,以藝術 科技展覽結合攝影走讀遊程,引導觀眾體驗多感沉浸與創新服務,參與人 數約37 人。「數位藝術教育推廣活動」工作坊,運用AR、動態捕捉技術, 從案例引導至技術實務教學,培養學員創作科技藝術的能力,參與人數約 60 人。 提升國際影響 重大國際合作 與鏈結成果 1. 計畫成果入選或獲得國內外具代表性獎項,共計3 項: (1) 莎 妹 工 作 室《 父 親 的 錄 影 帶FATHER'S VIDEO TAPES》VR 作 品 入 選2022 年第79 屆威尼斯國際影展市場展– 沉浸內容單元Venice Production Bridge–IMMERSIVE PROJECTS。 (2) 藝術家顧廣毅與醫生暨科學家Henry de Vries 榮獲荷蘭2022 年Bio Art & Design Award生物藝術與設計獎,是三組首獎得主之一。 (3) 許哲瑜《事件現場製造》錄像作品獲2022 年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臺灣 競賽優等獎、臺灣影評人協會推薦獎。並受邀赴2022 鹿特丹影展老虎 短片競賽單元、倫敦Open City 紀錄片影展、瑞士溫特圖爾短片影展 等放映。 371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