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11年度-別冊

二、重要績效指標統計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質、量化效益並呈) 深耕基礎科學 重大研發成果 1. 針對博物館研究修復及多元傳承各面向工作,於國內外期刊、研討會及專 書發表14 篇論文,包括: (1)「3D逆向工程於博物館展示之應用: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例」 劉宜婷、葉長庚。 (2)「3D數位化技術於博物館的多元應用: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 例」葉長庚、劉宜婷。 (3)「數位感官與地方歷史記憶的對話:以臺史博牡丹社事件VR製作為例」 張安理。 (4)「運用數位科技提升與創新館藏資源近用: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 黃凱祥。 2. 透過學術交流、推廣國家文化記憶庫:(1) 參加「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 學術研討會」– 以記憶庫2.0 推動階段性成果組成「以記憶庫2.0 的主題平 台建置開發」、「機器人爬梳網路使用者行為」、「教師社群推動數位敘事 實踐方法」、「線上策展平台發展經驗」等4 篇論文於研討會發表,並與 各界分享交流。(2) 參加「2022博物館文化民主國際研討會」–發表「Open GLAM Movement and Leading Cases in Taiwan」專文,將國家文化 記憶庫開放應用推向國際。(3) 參加2022 國際博物館協會辦理之第26 屆 布拉格大會(ICOM Prague 2022) 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Committee of Education and Cultural Action,CECA)– 發表「博物館的數位公共 參與-以『國家文化記憶庫』為例」研究海報,向國際博物館界介紹國立 臺灣歷史博物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轉型升級之計畫,分享具創造性的數 位文化運動之案例經驗,以「數位行動」議題呼應大會年度主題「博物館 的力量」。 3. 首度將AI 應用導入辨識博物館藏品劣化研究:國立臺灣文學館「庫房無線 射頻辨識管理系統建置計畫」以AI 辨識技術於產業界應用廣泛,藉產品透 過AI 辨識除錯的技術發想,為首度將AI 應用導入辨識博物館藏品劣化的 研究案例,藉不同AI 辨識成果驗證技術的研究,期許未來能提高該技術用 於輔助藏品管理效益。現已進行5 種紙質文物劣化類型AI 訓練,後續將繼 續精進現有成果的辨識成效,再擴大辨識類型。 4. 委託臺灣藝術大學及臺灣通傳智庫( 股) 公司等執行研究計畫,產出「台灣 OTT TV平台整合及文化保護政策」、「OTT產業創新經營及市場布局」、「電 視頻道播送台、韓、中節目數據分析」、「彙析韓國著作權數位查詢及交 易機制」與「日本著作權爭議裁定制度調查報告」等5 篇研究報告;針對 影視音產業現狀進行研究分析,以利先行布局我國未來產業發展與走向。 5. 發表數位修復研究報告2 篇:數位修復之影片修復前整飭報告與分析,產 出〈紀念李行導演〉談修復《秋決》,以及〈在還原影迷的時代記憶之前〉 談修復《少年吔,安啦!》兩篇修復報告。 布局社會需求 技術 社會需求技術 研發與應用效 益 針對當代影視產業與社會所需,本計畫公布「推動影音平台內容開發與國際化 發展補助作業要點」與「流行音樂活動售票業者優化身心障礙者線上購票系統 補助作業要點」;透過輔導本土OTT 業者發展、提升本土內容能量,加速國 際布局及整體產業轉型,提升我國影視音內容及平台之競爭力,同時鼓勵藝文 表演票券售票業者改善現行身心障礙者購買藝文表演票券方式,落實文化平權 基本精神,帶動我國影視產業發展。 368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