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 Inter nat ional Image Interoperabi l i ty F ramework , I I I F) 等圖像分析技術, 並規劃建置「圖像分析研究平台」,期能協助人文學者更具效率地儲存、展示應用、 加值處理、研究數位時代下巨量的圖像資源,提供圖像整合研究新契機。 (3) 推動「數位人文創新研究計畫」 鼓勵中研院學者,利用中研院開發或自行研發的數位工具,開展具實驗性質的 跨領域研究。109~111 年共執行20 個計畫( 部分為多年期計畫),包括運用文字模 型與文本比對工具,突破釋字限制,找出漢代簡牘可復原成冊的證據;運用OCR、 AI 遷移學習技術,進行自動化的方志人物事件辨識與政績分析等。 (4) 透過實體或虛擬的展示、出版、會議,轉譯輸出學術成果 結合實體出版與虛擬網路,多元展示中研院乃至臺灣社會的學術成果與數位文 化內容,提供結合聽覺、視覺的多層次、多向性體驗閱讀模式。同時藉此擴大社會 參與,聯合國內外各學研社群、產業及民間,薈萃數位文化研究發展之原生力量。 未 來, 中 研 院 擬 打 造 一 個 串 連 現 有 技 術 平 台 的 數 位 整 合 服 務「Open Academy」,提供研究資料儲存管理、數位人文研究、研究成果展示與協作三大 功能。其將整合「中研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中研院文字辨識與校對平台」、「開 放博物館」及「參與平台」、數位出版、數位庫房,除了滿足不同使用者的既有需求, 還能開創更多元的資料應用。 ( 三) 延攬培育卓越人才 1. 人才延攬 中研院105 至112 年,陸續延攬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郭沛恩先生、美 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奇鴻先生、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呂桐睿( Todd L . Lowary) 先生、美國猶他大學教授李元斌先生、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程淮榮 先生與臺灣大學地質系特聘教授鍾孫霖先生、交通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林若望先生、政 治大學傳播學院講座教授張卿卿女士、臺灣大學教授陳于高先生、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 授彭威禮先生、美國科羅拉多礦物大學教授吳台偉先生、交通大學張文豪先生、臺灣師 範大學教授吳朝榮先生、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李志浩先生來院,分別領導中研院生醫所、 細生所、生化所、數學所、分生所、地球所、語言所、環變中心、天文所、化學所、應 科中心之量子光電專題中心、人社中心之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環變中心之海洋 能專題中心、基因體中心。此外,也網羅了2 名特聘研究員:尤釋賢先生、陳祖為先生; 與7 名研究員:艾沃克(E l l ing, Vol ker ) 先生、莫仲鵬先生、楊淑珺女士、程之寧女士、 33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