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S)、默克(Merck)、諾華(Novar t i s )、武田( Takeda) 參與1 對1 媒合, 兩日共促成22 場次國際媒合會談。另邀請英國、荷蘭和新加坡之專家,於「國 際生醫園區鏈結論壇」介紹其發展生醫新創之優勢,促進園區之國際連結。 為提升臺灣技術與品牌國際能見度,連結國際市場與資源,中研院亦積極 參與國內外大型媒合活動包括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Convent ion)、亞洲 生技大展(BIO As ia–Taiwan)、歐洲生技展(BIO Europe)、日本生技展(B IO Japan)、臺灣醫療科技展(Heal thcare Expo Taiwan) 等。近幾年參與BIO Convent ion 共促成轉譯團隊/ 新創公司逾75 場國際媒合會,媒合對象包括多 家國際知名藥廠、研究機構與創投公司。此外亦參訪比利時、荷蘭、英國與日本 多個生醫園區、研究單位與生技公司,以瞭解並借鏡其成功方針,並討論未來合 作可能。 3. 數位文化中心 我國政府106 年發布「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 簡稱DIGI+ 方案),以 「發展活躍網路社會、推進高值創新經濟、開拓富裕數位國土」為發展願景。歐盟亦於 109 年發布「形塑歐洲數位未來」(Shaping Europe’s Digi tal Future) 政策,以 人和社會為主體,提出三大願景-為民服務之科技、公平競爭之數位經濟、開放民主之 永續社會,宣示歐洲社會未來數位轉型藍圖。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自成立以來,即密切 關注全球數位轉型的發展浪潮。主要目標是與國內外領航單位合作,與時俱進探尋各種 可能,促進人文研究的數位轉向。同時秉持知識共創共享原則,以對外開放與相互鏈結 的精神,推動在地數位資產的全球化。並擬定四大項中期發展策略,且據此開展工作。 以下就四大策略,簡述近3 年關鍵成果: (1) 協助各所建置並充實「數位人文知識庫」 109~111 年完成37.4 萬筆中研院人文研究單位珍貴典藏數位化,產出數位化 資料136.8 萬筆、後設資料16.9 萬筆,建置開放且相互鏈結的知識庫,提供全球 學者及相關領域線上進行分析與應用。 (2) 以文本與圖像分析核心技術研發為基礎,深化國際連結 目前國際間的文本分析技術相對成熟,中研院已推出以文本分析為主的「中 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開放研究學者使用。然囿於技術所限,要運用文 本圖像進行數位人文研究,在全球仍具相當難度。中研院近年持續研發及應用影 像 文 字 辨 識(Opt ical Character Recogni t ion, OCR)、 國 際 圖 像 互 通 架 構 32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