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11年度-別冊

伍、檢討與展望 一、透過實地驗證方法,確認應用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方法進行軌道構件缺失巡查作業之可行性, 並完成建置一套可用於協助提升軌道構件巡查效率的自動化輔助巡查系統,建立模組化系 統架構及可擴充性的軌道構件缺失物件辨識資料庫。經驗證,AI 模型的辨識速度已提高至 60 km/hr 之辨識需求,後續隨著影像資料增加、模型優化後,缺失檢出率及準確率可持續 提高。 二、藉由感潮河段橋梁調查實測暨梁底檢測技術研發,開發出組裝操作簡便、便攜、經濟且施 作空間為設計架構的「推車型橋梁檢測工具」協助橋檢人員進行相關檢測,提升橋梁檢測 作業之便利性及穩定性,成果可提供中央與地方機關作為橋梁維護管理之參考應用。 三、身為海洋國家,透過即時海象資料對於海岸防救災、航海安全、海事施工、休閒遊憩等領 域極為重要,配合我國積極投入海象觀測網之規劃,交通部於商港所調查之海氣象資料, 與政府機關、學校及研究機構等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資訊互惠及合作機制,除提供各單 位作為港灣規劃、設計、施工與研究之應用,更可提升港區及海上航行之安全。 四、交通部在商港海象觀測技術上,係國內少數採用底碇式觀測技術,並培育專業人員與技術 團隊。惟海氣象資料之取得及維護儀器設備不易,未來將持續挹注充足的經費及投入專業 人力,推動執行本工作。 五、在港區無人機影像監測技術方面,已完成臺中港區重要設施自動化巡查模組,並建置空間 資訊整合分析平台。未來可建立一套結合無人移動載具與現代化感測技術之港區多維度空 間資訊整合與智慧化應用方案,有效且定期整合港區之各式空間資料,以自動化演算邏輯 進行分析判斷,可有效率的定期分析比對港區使用狀況與環境條件,並針對特殊事件開發 合適的偵測與即時分析模組,藉以達到港區自動化管理效能。 六、港灣環境資訊系統持續應用國內各單位海象觀測資訊(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與中央氣象局、經 濟部水利署、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國研院海科中心等),整合港內、港外波浪觀測 資料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港區海象模擬預測成果,進行跨部會資訊交流合作,強化對外服 務之資訊穩定性。未來將持續強化即時觀測資料檢核機制,提升資料可靠性,以提供更精 準之防災預警資訊。 七、港灣環境資訊系統有觀測資訊、模擬資訊、臺灣腐蝕資訊、網站科普、公開資料及港灣環 境資訊圖臺6 大系統功能及決策輔助資訊( 專業使用者),相關資訊可提供給航港局、臺灣 港務公司、縣市政府等港埠管理單位,以及公路總局與全國災害防救中心等機關災害應變 參考應用。後續將強化示警等功能,提升資訊系統更多選項功能。 230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