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之科技研發績效 (2) 以AIoT、能源管理、微電網、儲能等智能化技術為核心,鏈結相關綠電科技, 帶領學生製作創新綠電系統整合專題,於111年度共計開設專題實作課程23門, 完成跨域創新綠電系統整合專題178 件。 (3) 辦理能源跨域PBL 問題導向學習工作坊,引導非能源專業領域之師生從生活中 能源課題學習,探索未來綠能經濟模式及綠電發展的方向,共辦理13 場能源議 題相關跨域PBL 工作坊及課程工作坊,共754 人次參與。 伍、檢討與展望 人才養成是促進社會進步與繁榮的原動力,也是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石,教育部以建構前瞻 科技人才培育體系,提升國家競爭力為使命,積極爭取科技預算,投入資源建立多元人才培育 機制,對於培育各領域先導及前瞻之專業人才,已具有成效。為與國家社會整體發展更加緊密 配合,教育部執行前瞻規劃建案機制,透過問卷調查、資料蒐集及分析、專家諮詢等方式,就 產業現況及發展、國際趨勢、教育改革、人才需求等面向深入探究,於人文社科教育、科技教育、 數位教育、環境及防災教育等重點領域,提出重大問題及前瞻性發展方向分析,以因應人才培 育長期趨勢,擘劃及推動系統性科技計畫。 教育部除持續落實及精進科技計畫績效評估機制,亦持續強化內部輔助機制,協助各計畫 訂定周妥之目標及績效指標,引導各科技計畫進行橫向連結及合作,並落實與教育部其他單位 ( 非科技計畫) 及其他部會相關計畫合作,以發揮教育部科技計畫槓桿作用,引發學校進行制度 或體制的改善,對教育部總體施政及科技政策落實產生長遠及正面的影響。 數位浪潮時代,學校正面臨著如何教導學生思考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衝擊與改變,教育部 科技計畫重視前瞻性、先導性、實驗性等精神,配合國家重要政策、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 臺灣2030 科技願景、院層級重大政策及因應社會挑戰,融整數位人文、AI 行動、IC設計、量 子計算、精準醫療、綠能發展、太空科技及數位包容等智慧生活科技,期對傳統人才培育模式 產生拉扯或創新之效果,於大學校院推動跨學院合作共同建構新的課程架構,發展人文社會與 數位科技跨域課群以建構學習地圖,由產業出題解決業界實務問題,積極建立各種與產業接軌 的教學與培育模式;培育產業升級所需數位創新科技、跨領域及創新性人才,並陶冶人文素養 及社會關懷,引導大學重視永續性及包容性,發揮社會服務功能,達成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政策 所倡議「創新、包容、永續」之願景。 147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