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11年度-別冊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重要達成效益說明 完善資料治理 體制 完善可信賴的研 究資料管理 政府資料開放應 用效益 政府開放資料的 類型及累計數量 ( 註:如環境監 測、空氣品質) 政府開放資料件 數 政府資料開放觸 及人數 開放資料協作或 應用數 1 . 111年新學校午餐創新推動計畫之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台,open data共計45件,111年6,514人次瀏覽。 2.「國家圖書館人文社會學術性引用文獻資料擴增建置計畫」資料治理相 關制度建構數計1 件,係透過擴增建置TCI–HSS 資料庫之學術性文獻及 其引用文獻資料,提供授權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查詢並開放供眾使用; 政府資料開放數計1 件,透過開放線上使用TCI–HSS 資料庫,提供全球 使用者均可檢索並參考利用臺灣學者的學研成果;政府資料開放觸及人 數為統計自111年1月至12月之TCI–HSS資料庫使用人次達1,094,076 人次;開放資料協作或應用數計1 件,111 年度計有1 所大專學校申請 本資料庫之API 介接服務。 3. 建構防災教育資訊網,開放防災教育相關課程教材教案資料,如災害管 理、十字路口遊戲、緊急救護等,服務達208,345 人次/ 年,對象為縣 市政府、學校、教師、學生、一般民眾。另防災教育資訊網提供逾1 萬 1 千所校區6 類災害潛勢圖資,供全國各級學校( 含幼兒園) 查詢及編撰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書之參據。 永續環境資源 加速循環科技發 展 環境保護技術應 用效益 長期生態維護 「永續能源跨域應用人才培育計畫」辦理「臺灣能– 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 賽」,首次以「綠能循環經濟」為大專組主題組,結合「循環經濟」與「能 源」兩大主軸,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如何將能源與循環經濟結合,以應用於 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層面發想,以期促進產業的發展同時降 低對環境的影響,達到節能減碳、使用再生能源、或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等 目的,計有75 支隊伍、289 名師生報名參賽,亦吸引營養、商管、行銷、 設計等非能源相關科系之學生參賽,有效促進非能源專業領域之師生思考 及瞭解綠能結合循環科技應用相關議題。 帶動產業數位 轉型 重要數位轉型推 動效益( 例如先 進網路、5G建 設提升國內數位 應用能量,帶動 遠距醫療、數位 學習、中小企業 數位轉型等) 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開發數位教育課程,包含:各種線上教學資源如何應 用於教學現場,提供第一線學校教師增能學習的教師研習課程,以科教 館近年新興發展之科學演示為核心,發展出結合數位教學優勢之科學演 示電子書。 2. 科博館中小學新課綱行動智慧學習服務及主題開發團隊,透過跨組室合 作團隊,落實數位科技串聯展場及科教資源之有效應用。 3. 引導學生善用學習載具、新科技等,創新實施教學,引領學校朝新科技 教學與學習發展,補助縣市購置學習載具累計達2.4 萬臺,搭配學習載 具導入智慧學習應用達644 校次、6.4 萬名學生及69 所學校約2.8 萬人 次學生參與體驗5G線上互動情境之探索及體驗學習。 4. 提升教師實施數位教學能力,培育中小學教師實施數位教學能力累計達 9.1 萬人次( 占全國46%),開發十二年國教課綱主要領域/ 科目適性教 學及新科技互動數位教材累計2,368 組,教材服務全國師生數達407 萬 人次。 促進產業淨零 轉型 淨零科技運用效 益 「永續能源跨域應用人才培育計畫」與臺灣2050 年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 戰略中之風電/ 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 利用及封存、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及公正轉型之十項 緊密扣合,積極培養相關跨域科技人才。因應2050 淨零排放需求,進一 步導入AIoT、能源管理、微電網、儲能等智能化跨域整合應用情境發展智 能化課程模組,利用實創示範場域開發PBL 教學,並融入課程教學,完成 開發30個智能化課程模組、及8個PBL教學模組,修習人數共2,688人次。 136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