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10年度

111 11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彙整各主管機關科技研發績效編成【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 彙編】,以系統化呈現我國投入科技研發之豐碩成果,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 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承接本項編撰業務,持續綜整科技研發成果及國際科研評比,並以政 策主題方式,描繪我國研發效益與國家競爭力,期能增進各界對政府於科技研發之投入 與成果之認知。 本彙編依循科技施政目標及願景,彙整各部會科研計畫之投入及產出資訊,闡述我 國於110 年度之整體科研成果。正文共分為總論、總體研發績效、重大科研政策推動績 效、科研重要議題與亮點計畫及附錄國家科研競爭力等五部分,另外於別冊中收錄各部 會110 年度科研推動成果,所彙整之整體重要內容簡述如後。 整體科研績效 ● 110 年科研預算共1,140.8 億元,投入五大類別科研計畫共369 件 在科研預算投入部分,110 年度投入總額約為1,140.8 億元,由29 個部會署 運用於執行369 件科技計畫。若以計畫額度類別區分,投入於基礎研究393.1 億 元(34%),一般科技施政計畫225.5 億元(20%),重點政策項目計畫292.1 億元 (26%),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99.3 億元(17%),主軸計畫30.8 億(3%)。 ● 深耕基礎研究,發展多項世界前沿科技 各部會積極投入基礎研究,共發表重要科研論文56,742 篇,技術報告5,409 篇,研發成果達世界領先之項目包括電池不可逆庫倫效率來源分析方法、以兩步法 成功製備之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及三維/ 二維無鉛鈣鈦礦材料的元件製程、半導體 製程與晶片系統及腦科技前瞻研究等。 ● 厚植科研人才,滿足產業發展及維續國際競爭力 110 年度培育國內人才共133,485 人,包括學研人才120,234 人及產業人才 13,251 人;同時積極延攬國外高階人力來臺,累計延攬各領域3,390 人,包括學 研人才2,418人及產業人才972人,並投入包括半導體、資通訊及電子電機等產業。 另外透過舉辦K i s sScience 等科普活動提升青少年對科學與科技之關注,培養未來 STEM人才。 執行摘要 2

● 提升國際影響,推動科研成果與世界接軌 透過積極參與國際科研事務,形成或參與跨國重要科研合作團隊321 個,參與 重大國際會議或活動1,159 項,發揮我國科研團隊之影響力,同時與45 個國家及 國際組織簽署123 項合作協定,促成人員交流及進行科研合作。此外參與3GPP 等 網路資通訊國際標準制定會議,提出21 件前瞻技術研發成果被納入國際標準,有 助於我國建立關鍵智財權機會。 ● 完善科研環境,提升整體科研資源運用效能 110 年度於各科學園區共引進高科技廠商93 家,投資金額達417.41 億元,持 續壯大及完善園區產業聚落;至110 年止累計有效核准廠商1,101 家,員工人數逾 30 萬人,總營業額逾3 兆7 千億元創歷史新高,並較109 年度大幅成長22.81%。 另外在國家級研究單位包括國家實驗研究院( 下轄8 大研究中心)、國家同步輻射 研究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等均有良好研究表現,且提 供優良研究環境供產業及學研單位應用。 ● 擴散科研成果,提升我國技術開發自主能量 鼓勵學研界將研發成果擴散,創造國內社會及經濟價值,成果包括促成產學合 作規模超過30 億元,帶動學界先進研發成果並提升產業價值;各類研發成果共獲 得2,414 件專利,並且將技術於國內擴散2,940 件,同時向國際輸出176 件,逐 步達到產業技術自主;另外促成學界成立132 個新創團隊,鼓勵學術界以形成獨角 獸為目標,加速研究成果落地應用。 ● 強化產業創新,吸引國際資金來臺研發 協助各領域企業完成2,056 件專利佈局,維持良好競爭力;同時協助149 件 產業技術打入國際供應鏈創造商機;建置智慧無塵衣洗滌示範場域,成功推動全球 第一家紗線化高性能RF ID標籤生產廠商;打造首座智慧醫療跨域整合實驗場域, 吸引包括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 t raZeneca) 等公司來臺投資研發;另外透過臺灣 科技新創基地( TTA) 吸引逾35 位海外創業家投資並設立13 家公司。 3

● 引領產業轉型,強化本土產業面對衝擊調適力 因應新科技導入影響及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推動88 項法規鬆綁與調適推動大 型企業成立新事業部門22 家,並輔導成立新創公司119 間,總資本額合計達25.5 億元。另透過產業輔導及建立「臺灣雲市集」等方式推動超過3 萬6 千家小微型企 業數位轉型,範圍擴及客庄及原民產業。 ● 提升經濟表現,帶動投資與就業 透過引導廠商直接或間接投資促進產業成長與產值提升,進而增加就業機會與 薪資,110 年度共促成產業新增就業機會達2,354 個,促進企業提升員工薪資達 80 家,帶動廠商生產及研發投資3,367 億元。另外在產值提升方面,以毛豆為例 已連續14 年銷日冠軍,外銷量達33,136 公噸,產值達7,375 萬美元。 ● 永續環境資源,降低環境衝擊及進口依賴 推動能源轉型及循環經濟相關研發,成果包括提升水庫集水區降雨預報的 正確性,強化水資源循環運用效益;促成再生能源裝置設置量從9,564MW成 長到11,585MW( 提升17.4%),再生能源發電量達174 億度( 較109 年度提升 13.2%),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能力。 ● 保障人民福祉,建構各項安全防護網及提升政府效能 發展食安、資安、公衛、醫療及災防( 水、旱、空污、地震) 技術1 千餘項, 積極應對各種災害以保障人民安全。另外強化政府服務效能,滿足如自來水、電力、 天然氣等民生基本需求,同時強化治安防護、稅務、健保之數位應用,提升民眾使 用之便利性。 ● 提升人文素養,促進科技人文共融 使用科技協助文化普及建立多元文化素養超過180 項,例如國家交響樂團開發 適合65 歲以上長者、失智症長者及照護者的「愛樂實驗室APP」,以科技促進文 化參與。另外亦運用5G網路傳輸、AI 辨識與動作及全息投影等先進科技結合民眾 日常休閒,打造新型態娛樂文化內容體驗。 4

重大政策方案績效 若以重大政策計畫角度檢視推動成果,政府110 年持續推動之政策包括5+2 產業創 新計畫及因應新興科研趨勢加入之六大發展主軸計畫,各政策方案推動成果摘要如下: ● 亞洲.矽谷2.0 推動方案 透過導入AI 及5G等數位經濟關鍵技術,以擴大物聯網應用範疇,並鼓勵 AIoT 解決方案輸出國際,加速新創事業的成長及出場。亮點成果包括串接國際大廠 創新研發資源,另外發展智慧城鄉服務累計249 案於全國22 縣市應用。帶動物聯 網產值達1.77 兆元續創新高,全球市占率達4.73%,且創新創業發展獲投資金額 持續增加。 ● 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 透過產業環境優化、串聯園區聚落、跨域技術合作、育成新創、強化數據基盤 與國際合作推動展現成果。亮點成果包括修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等法規, 促進研發與製造並重,嘉惠我國生技醫藥產業。另外推動新藥獲國際上市許可共8 項、國產創新智慧醫療器材產品成功上市共5 件、核准114 件細胞治療技術施行計 畫。 ● 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 從創能、儲能、節能及系統整合四面向推動能源轉型及產業創新,110 年底國 內太陽光電裝置容量設置累計達7,700.22MW,增加產值106.8 億元,新增就業 人數達258 人。在風力發電裝置容量達1,033.37MW,新增就業達992 人,帶動 投資超過16 億元。同時進行包括生質能、地熱及海洋能技術研發,提供多樣化能 源供給。開發本土化配電網路管理與地理空間資訊應用,並導入台電12 區處,可 有效管理台電約4,000 多條饋線。 ● 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 建立33 座實創平台,推動大學與產業合作超過100 項智慧機械產業技術,帶 動產業升級。另透過推動智慧製造輔導團協助國內中小企業導入智慧製造,及打造 國產智慧機械雲平台提供智慧服務模組(APP),協助應用廠商導入智慧製造相關應 用,帶動廠商投入超過43 億元,促進產值提升超過120 億元。此外更推動22 家 業者切入全球半導體、航太、運具、金屬加工等產業之歐洲、美國、日本及新南向 等地區市場,強化我國智慧機械廠商國際競爭力。 5

● 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2.0 在提升農民所得方面,包括育成水稻、蝴蝶蘭等40 個耐候、抗病蟲害之高產 值新品種、建立漁產品蓄養技術、農作物冷鏈技術、水果加工技術等增加農漁民收 入;另外建立數位產銷管理體系提升數位銷售金額,及推動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 提高農業剩餘資材價值1.5 倍以上;在供給消費者安全的農產品方面,推動包括農 藥減量及檢驗、強化動物用藥品管理及監控、發展害蟲天敵( 如運用平腹小蜂防治 荔枝椿象) 飼養技術等,提升農產品供給安全。 ● 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 在數位基礎建設方面,推動5G網路非偏鄉電波人口涵蓋率達90.65%,促成 49 個( 全國86 個) 偏遠鄉鎮市區建置行動寬頻高速基地臺,另建立國內第一個符 合國際標準之5G資安檢測工具,導入電信業應用;在數位經濟方面,促成5G內 容跨國跨域整合運用及推動產業數位轉型,帶動產值規模超過27 億元;在智慧政 府服務方面,產出8 項可供決策支援之大數據分析服務;在數位包容方面,透過課 程培訓民眾操作報稅、線上學習、遠距就醫等數位能力。 ● 循環經濟推動方案 推動循環產業化,結合台灣中油、中鋼、台糖等國營企業及法人建立國家級創 新材料研發基地,投入有機、無機、生質( 物)、半導體等4 個研發領域,另完成 開發耐候耐蝕尼龍邊框自主材料、高分子智能創新技術等供5+2 創新產業應用;在 產業循環化方面,輔導1 千餘家廠商進行體質改善,降低污染,另外促進工業廢棄 物再利用率達81.1%,資源再生產業產值775 億元。 ● Å世代半導體 協助國產化設備通過指標終端業( 如台積電等) 驗證,提升國內設備產業產值 達5.3 億元,同時加速外商設備製造在地化。另外建置包含高密度覆晶封裝材料驗 證平台、5GAi P 材料評價驗證平台 α- s i te 驗證平台,促成材料自主化。同時發展 高頻化合物半導體技術、可程式異質整合封裝技術等,促成投資達5 億元。 6

● B5G衛星通訊 積極協助臺灣網通、電子及機械業者打入國際供應鏈,成功案例包括打入 SpaceXStar l ink 供應鏈,臺灣零組件可供給品項佔Star l ink 用戶設備成本達 40%。另鼓勵業者投入發展低軌衛星地面終端接收設備、關鍵元件等,110 年總計 5 案共10 家業者獲得審查通過。在基礎環境方面,國研院太空中心與工研院資通所 完成太空環境驗測( 電磁相容、振動、熱真空) 及通訊功能驗測等服務項目,並已 可對外提供太空環境驗測服務。 ● 先進網路建設 透過先進網路基礎建設提升網路韌性,進行臺灣由北( 新北市八里) 至南( 屏 東縣枋山) 海纜登陸點間之光纖管道規劃及施工,並完成國家級雲端聯網中心改善 工程及強化TWAREN國際路由( 包括到美國芝加哥、洛杉磯、紐約及新加坡等電路) 架構;另外透過海纜情境安全模型,制訂海纜安全應變作業程序,以強化海纜安全 事件應變能力。在國內網路環境方面,則完成公部門四大網路交換中心之規劃建置 並擴充頻寬至100G、TANet 骨幹結構優化,以及學術網路CDN建置,成為智慧 政府網路服務之交換樞紐。 ● 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 建置包括癌症、病原體等主題式資料庫及RWD/RWE 藥物研發分析平台,提 供學研單位及廠商運用。在資料蒐集方面,「臨床數據的多樣性及高品質」資料, 為世界健康資料庫之創舉,已蒐集案例達1,410 例。數據相關應用成果包括與羅氏 藥廠共同建構精準醫療平台、篩選出8 項具應用潛力之新穎生物標記、找出2 組與 癌症治療相關基因、建立華人特有的基因變異圖譜等,並促成投資達2.16 億元。 ● 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 建置臺灣雲市集並跨領域推動,協助29,177 家企業上雲、輔導/ 補助5,200 家企業、增加就業1,851 人、提升28.2 億營業額及促進投資15.6 億等,幫助中 小微企業尋求市場新機會;同時遴選40 家企業個案( 包括:製造業7 案、商業服 務業19 案、及農業企業14 案) 擴散成功轉型之關鍵知識;另外建置政府對企業 (G2B)整合單一服務入口網,使用企業累計31,295 家,幫助企業輕鬆找到所需 資源及數位服務。 7

● 臺灣資安卓越深耕 投入各領域資安研發,成果包括研發自動防禦旁通道攻擊增進晶片安全、物聯 網端點的韌體之動靜態混合分析提高自駕車系統安全、動態密碼資安技術應用於智 慧製造機聯網、智慧政府骨幹之主動式安全與隱私延伸保護技術等,並培訓任職於 重要資安公司、政府機關、關鍵基礎設施提供者等51 名高階資安實戰人才。 年度亮點計畫 本彙編邀集專家評選出50 件亮點計畫,計畫範疇涵蓋研究躍升卓越、科研創新價值 及科技厚實社會三面向共25 個議題( 條列如下),顯示我國科研投入之重要成果。 ● 研究躍升卓越:下世代通訊技術、先進醫學、量子科學、高階人才培育。 ● 科研創新價值:無人載具發展與應用、產業智慧化、數位轉型、生產鏈整合、精 準醫療、韌性科技、先進材料、AI、農業創新、太空科技、文化科技創新、海洋 科技。 ● 科技厚實社會:資安、食安、公衛與防疫、樂齡科技、災害防救、SDGS 對策、 普及數位平權、氣候對策、智慧城市。 8

第一篇 總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一、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二、政府研發投入概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第二篇 總體研發績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一、研究躍升卓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 二、科研創新價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 三、科技厚實社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9 第三篇 重大科研政策推動績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 亞洲∙ 矽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生技醫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7 綠能科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 智慧機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8 農業發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4 數位經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0 循環經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6 Å 世代半導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2 B 5 G 衛星通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7 先進網路建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2 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7 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3 臺灣資安卓越深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9 第四篇 科研重要議題與亮點計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 一、研究躍升卓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7 下世代通訊技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9 先進醫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1 量子科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7 高階人才培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9 目次 9

二、科研創新價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3 無人載具發展與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3 產業智慧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5 數位轉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1 生產鏈整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1 精準醫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3 韌性科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1 先進材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3 A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8 1 農業創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8 3 太空科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8 7 文化科技創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8 9 海洋科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2 三、科技厚實社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4 資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4 食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0 公衛與防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2 樂齡科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8 災害防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0 S DG s 對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8 普及數位平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氣候對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4 智慧城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6 附錄 國家科研競爭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9 目次 10

11

一、前言 全球的發展在社會、科技、經濟、環境、政治等多元因素之交互影響下,產生許多 重要的轉變,近兩年來因疫情及地緣政治的影響,催生了許多創新科技的研發與普及, 同時也帶動包括各領域直接或間接的數位轉型所帶來的工作、生活與產業型態轉化,除 了AI、AR/VR、區塊鏈等科技蓬勃發展之外,創新的科技如6G、元宇宙(Metaver se) 等亦成為各國政府及科技巨擘爭相投入的科技領域;而各類長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 問題仍有待解決,如過量碳排放造成的環境變化;氣候變遷引起水資源與糧食等天然資 源的短缺;人口高齡化、少子女化帶來的長照資源匱乏、人口結構失衡與勞動人口減少 等議題;乃至於全球經貿體系轉變、地緣政治碰撞、公民意識崛起、低薪環境、貧富差 距等,表面上看來是自然環境與社會問題,但從長期影響層面來看,也都是科學與科技 發展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行政院於109 年12 月召開第十一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對焦「創新、包容、永續」 的台灣2030 願景,以創新思維導入科技解決各界問題,超前部署重點科技戰略,並對 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邁向卓越創新國家。以包容為核心價值,回應不同世代、族群與 領域的需求,深化在地社會關懷,豐富在地文化的多元面貌,營造安心安全、多元包容 的社會。以順應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推動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的科 技發展策略,實現共生共榮的循環永續社會。 為帶動國家科研發展以克服挑戰,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原為科技部,111 年7 月改制) 以國家科技發展主管機關的高度,以創新、包容、永續作為往後十年的科技發 展願景。運用創新發展更有效率的作法、工具以解決問題,期待透過科技導入各個產業 以提高價值及促成不同領域的加速創新,帶動產業與勞動力透過數位轉型、虛實整合等 方式創造價值,形成數位科技驅動的創新社會;透過包容讓全民更能夠理解並接納不同 想法與處境的人事物,形成兩性友善、友善育兒、長幼安居、族群多元的環境,滿足不 同世代與族群多元需求,進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踐,實現跨世代、文化、族群的多元包 容社會;推動永續使環境復甦,建立具有彈性與恢復力的韌性家園與循環生態,以科技 強化災害預警,打造宜居韌性家園,同時考量區域獨有特色,促成循環再生、零廢棄、 零污染的在地循環經濟生態圈,實現經濟成長、生態保護、區域均衡的永續社會。 近年來各國在推動科研政策方面也大多呼應創新、包容、永續三願景,例如歐盟的 「Hor i zon Europe」7 年計畫(2021~2027),目標是投資研究與創新計畫,以塑造歐 洲共同的未來,包含強化歐盟的科學與技術基礎、促進歐洲創新能力、競爭力與就業機 會,以及永續歐洲社會經濟的模式與價值,同時以開放科學(Open Science)、全球 12

挑戰與產業競爭力(Global Chal lenges and Indus t r ial Compet i t i venes s)及開 放創新(Open Innovat ion)三大支柱作為推動架構。美國自2022 年起積極推動《美 國競爭法》、《美國創新與競爭法》立法,目標為投入半導體、網路安全、科學與科技 研究及人才教育等投資,並提供約800 億美元資金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於未來5 年進 行科學與技術研發;另外亦積極尋求聯邦機構解決網路安全人才短缺的問題,解決方案 包括將大力投資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TEM)等教育項目,並設立專職的網路安全 職位,讓聯邦政府僱員能獲得靈活的學習經驗和技能。日本則於2020 年起透過「科學 技術基本法等修正案」新增創新與人文科學相關科技發展目標,並透過第6 期科技創新 基本計畫延續Society5.0 的願景,以數位化及數位科技作為發展核心,從強化創新、 研究能量及確保人才與資金三個主軸,推動SDGs、數位化、資料驅動及日本共通在地 價值。韓國則是推動「I -KOREA 4.0」,目標於2022 年為止推動包括智慧化產業創新, 提高生產力及確保全球競爭力,並且解決現有社會問題,提升生活品質及連結成長動力, 同時確保創造「工業4.0」時代成長動力之技術力,形塑擴散「工業4.0」之核心基盤及 生態體系,預先因應未來社會變化,藉以創造持續成長的利基。 基於創新、包容及永續之願景,我國整體科技施政目標及策略以三大面向展開,第 一為「研究躍升卓越」,在深耕基礎研究的前提下,厚植科研人才,提升國際影響,並 特別注重科研創新的社會貢獻。透過協調各部會與民間人才,公私協力整合共用資源, 以完善科技服務生態系,提升資源運用效能。另外也強化國際攬才的機制,並以科普教 育豐沛未來科研人才。第二為「科研創新價值」,我國學研界持續積累龐大研發能量, 透過鼓勵新創使理論性的研究成果得以轉化為有益於社會民生的產品或服務,將產學研 鏈結作出更好的整合,提高附加價值,另外我國各大科學及工業園區為產業發展重鎮, 永續園區發展將持續帶動整體科技成長。第三為「科技厚實社會」,科技發展與應用已 不再單純是科學家或工程師的任務,除了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之外,現代社會更注重跨域 合作,透過深化人文素養,包容多元族群,並扣合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以提升科技 對社會貢獻,打造安居生活環境,藉由融合社會議題、人文素養與前瞻科技,發展符合 人民期待之各類科技解決方案,以回應社會的需求,厚實社會發展。 13

二、政府研發投入概況 面對全球競爭與挑戰,政府積極投入資源提升我國科研競爭力,且因應新興科技的 快速發展,各主管機關除既有科技施政目標外,亦藉由前瞻基礎建設、5+2 產業創新方 案及主軸計畫之推動,進行跨領域、跨部會署合作,聚焦於創新研發以期提升整體產業 動能。 為檢視中央政府投入於科技研發所產生之效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每年請各 主管機關盤點年度科技預算投入與產出情形,並彙整編撰為「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 編」。在投入面向可略分為經費與人力兩方面,以下分別說明。 ( 一) 科研經費 政府近5 年來投入科技研發之經費均超過千億( 如圖1-1 所示),以109 年度 達1,161.2 億元達歷年最高,經費來源包含年度科技預算、前瞻基礎建設科技類計 畫經費,以及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跨部會署計畫經費。 1,067.2 1,122.8 1,150.4 1,161.2 1,140.8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06 107 108 109 110 法定預算數(元) 年度 圖1-1 近5 年科技預算經費法定數 資料來源:政府科技計畫資訊網,科政中心彙整 政府於110 年度投入科技研發之經費總額為114,083,771 千元,由29 個部會 署運用於執行一般科技施政、重點政策項目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共369 件( 不包含 代審之石油及能源基金計畫),其中46 件為跨部會署合提計畫。 各主管機關之科技預算( 含部會獨立執行之計畫經費及與其他部會署合作 計畫之拆帳金額) 及其占比如表1-1 所示,占比最高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38.20%,其次為經濟部占29.80%,中央研究院占10.23%,其他主管機關合計占 21.77%。 14

表1-1 各主管機關110 年度科技研發經費預算法定數 主管機關 110年度預算法定數( 千元) 110 年度預算法定數占比(%)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43,583,882 38.20 經濟部1 33,992,968 29.80 中央研究院 11,673,001 10.23 衛生福利部 4,494,895 3.9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4,492,213 3.94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3,173,799 2.78 教育部 2,243,148 1.97 交通部 2,221,009 1.95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2 1,618,994 1.42 內政部 1,328,017 1.16 國家發展委員會 993,097 0.87 文化部 952,668 0.84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641,231 0.56 行政院資通安全處 503,443 0.44 財政部 450,189 0.39 環境保護署 349,550 0.31 原住民族委員會 279,138 0.24 勞動部 242,078 0.21 法務部 232,739 0.20 國防部 143,380 0.13 海洋委員會 112,437 0.10 故宮博物院 108,100 0.10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88,929 0.08 客家委員會 42,500 0.04 國史館 39,200 0.03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 35,177 0.03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24,789 0.0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12,100 0.01 行政院資訊處 11,100 0.01 總計 114,083,771 100.0 1 經濟部預算法定數不包含石油及能源基金計畫4,279,800 千元。 2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預算法定數包含跨部會署科發基金計畫1,579,701 千元。 資料來源:政府科技計畫資訊網,科政中心彙整 15

若將科技研發經費依計畫額度類別區分,其中基礎研究總經費為39,308,355 千 元( 占 比 為34%), 一 般 科 技 施 政 計 畫 總 經 費 為22,550,643 千 元( 占 比 為 20%),重點政策項目經費為29,212,516 千元( 占比為26%),前瞻基礎建設總經 費為19,929,100 千元( 占比為17%),主軸計畫總經費為3,083,157 千元( 占比 為3%),如圖1-2 所示。 圖1-2 科技研發經費依計畫額度類別區分 資料來源:政府科技計畫資訊網,科政中心彙整 重點政策, 29,212, 516, 26% 一般科技施政, 22, 550,643, 20% 基礎研究, 39, 308 , 355, 34% 前瞻基礎建設, 19,929,10 0, 17% 主軸計畫, 3, 083,157, 3% 單位:千元 16

重點政策項目可再分為11 項,各重點政策項目之預算配置如表1-2 所示,前 五大投入項目分別為數位經濟(20.3%),亞洲.矽谷(13.3%),生技醫藥(12.8%), 智慧機械(9.6%) 及國防科技(9.1%)。 表1-2 重點政策各項目經費法定數 表1-3 前瞻基礎建設各項目經費法定數 重點政策項目 110年度預算法定數( 千元) 110 年度預算法定數占比(%) 數位經濟 5,925,860 20.3 亞洲.矽谷 3,872,647 13.3 生技醫藥 3,728,285 12.8 智慧機械 2,815,184 9.6 國防科技 2,667,943 9.1 新農業 1,874,917 6.4 晶片半導體 1,858,554 6.4 循環經濟 1,777,119 6.1 綠能科技 1,238,272 4.2 文化創意 585,239 2.0 其他 2,868,496 9.8 總計 29,212,516 100.0 前瞻基礎建設項目 110年度預算法定數( 千元) 110 年度預算法定數占比(%) 數位建設 16,445,100 82.5 綠能建設 1,785,500 9.0 人才培育促進就業之建設 1,698,500 8.5 總計 19,929,100 100.0 資料來源:政府科技計畫資訊網,科政中心彙整 資料來源:政府科技計畫資訊網,科政中心彙整 另因應國內外新產業、新技術、新生活關鍵趨勢,為提升各項基礎建設水準, 政府自106 年起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10 年度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屬於科研投 入者共三項,各項目經費投入如表1-3 所示。 17

此外110 年度起因應國家發展需求,投入主軸計畫執行包括雲世代產業數位轉 型、Å世代半導體、先進網路基礎建設、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Beyond 5G 低軌 衛星、臺灣資安卓越深耕等項目,經費來源包括主軸計畫、前瞻基礎建設及重點政 策等額度類別,各項目經費投入如表1-4 所示。 主軸計畫項目 經費來源 110 年度預算 法定數(千元) 110 年度預算 法定數占比(%) 主軸計畫 前瞻基礎建設 重點政策 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 1,476,942 980,000 -- 2,456,942 33.7 Å世代半導體 -- 1,448,350 -- 1,448,350 19.8 先進網路基礎建設 -- 1,226,385 30,572 1,256,957 17.2 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 771,132 -- -- 771,132 10.6 Beyond 5G 低軌衛星 695,813 -- -- 695,813 9.5 臺灣資安卓越深耕 139,270 534,000 -- 673,270 9.2 總計 3,083,157 4,188,735 30,572 7,302,464 100.0 表1-4 主軸計畫各項目經費法定數 各主管機關依其職掌投入,執行前瞻研發、人才培育、技術創新、產業輔導與人民 服務等科技施政項目,各主管機關於各計畫額度類別之科技研發預算如表1-5 所示。 表1-5 各主管機關110 年度科技研發經費預算法定數- 依計畫額度類別 ( 單位:千元) 主管機關 基礎研究 一般科 技施政 重點政策 前瞻基 礎建設 主軸計畫 合計 國家科學及技術 委員會 28,535,017 5,517,515 5,577,273 3,429,500 524,577 43,583,882 經濟部 8,156,558 15,329,065 8,515,500 1,991,845 33,992,968 中央研究院 10,773,338 273,735 532,928 93,000 11,673,001 衛生福利部 2,464,069 1,606,809 150,000 274,017 4,494,895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2,762,134 1,364,353 191,000 174,726 4,492,213 國家通訊傳播 委員會 200,184 2,973,615 3,173,799 教育部 225,973 1,103,575 892,000 21,600 2,243,148 交通部 548,537 601,472 1,071,000 2,221,009 行政院科技會報 辦公室 1,618,994 1,618,994 內政部 192,188 485,729 650,100 1,328,017 國家發展委員會 705,912 287,185 993,097 18

主管機關 基礎研究 一般科 技施政 重點政策 前瞻基 礎建設 主軸計畫 合計 文化部 75,700 414,868 462,100 952,668 行政院原子能 委員會 363,913 67,318 210,000 641,231 行政院資通 安全處 94,443 409,000 503,443 財政部 324,889 125,300 450,189 環境保護署 56,496 83,054 210,000 349,550 原住民族委員會 41,356 90,290 110,000 37,492 279,138 勞動部 178,319 63,759 242,078 法務部 39,979 176,360 16,400 232,739 國防部 143,380 143,380 海洋委員會 112,437 112,437 故宮博物院 9,600 98,500 108,100 行政院人事 行政總處 88,929 88,929 客家委員會 42,500 42,500 國史館 39,200 39,200 國家運輸安全 調查委員會 35,177 35,177 金融監督管理 委員會 24,789 24,789 行政院公共工程 委員會 12,100 12,100 行政院資訊處 11,100 11,100 總計 39,308,355 22,550,643 29,212,516 19,929,100 3,083,157 114,083,771 資料來源:政府科技計畫資訊網,科政中心彙整 19

( 二) 人力投入 為執行科技研發與科技管理相關事務,各主管機關110 年度配置科技管理人力 為5,031 人,除自行辦理( 研究) 科技事務外,亦透過合作、委託、補( 捐) 助等 方式由學者專家或業界執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發展、系統發展、人才培育、 環境建構、法規制訂、計畫管理、調查、成果應用與推廣等各類型計畫,整體科技 計畫參與人力共計77,890 人年。 在科技管理人力部分,由圖1-3 可知,投入人力於110 年度大幅成長,進一 步分析各主關機關投入人力之學歷,可發現政府科技管理人員以碩士級研究人員最 多,其人數變化情形與科技管理總人數趨於一致。在110 年度科技管理人力學歷分 布方面,以具碩士學歷的2,268人占45.1%最高,其次為具博士學歷者共1,644人, 占比為32.7%,再其次為具學士學歷者共923 人,占比為18.3%。 圖1-3 106-110 年度科技管理人力統計圖- 依學歷區分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20

若以專長領域區分科技管理人力,110 年度科技管理人力以工科1,694 人 占比為33.7%最高,其次依序為社會( 含商) 占22%,理科占19.5%,人文占 11.2%,醫學占7.8%,農學占4.8%及其他專長1.0%,詳如圖1-4。 就人力變化趨勢而言,歷年均為工科背景人數最多,該領域人力於106~108 年逐年下降後在110 年度大幅增加;理、醫二領域背景之科技管理人力於近5 年度 間變化幅度大致穩定;農業領域科技管理人力於110 年度有較大降幅;人文領域之 科技管理人力於108-109 年有較大降幅,而在110 年度略微回升。社會( 含商) 之 科技管理人力於110 年度大幅成長達到近年最高人數。 圖1-4 106-110 年度科技管理人力統計圖- 依專長領域區分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人 數 21

在科技計畫參與人力部分,我國科技計畫參與人力在107 年達107,392 人最 高,108 年微幅下降,但在109~110 年度大幅下降為77,890 人,各主管機關回 報主要原因包括部分大型計畫屆期後於110 年度無後續計畫、因預算刪減而調整人 力、因計畫整併而縮編人力或受委託或補助單位人力調整等。 在計畫人力層級分布方面,110年度以研究員級( 含特聘) 投入23,368人最高, 占總計畫人力30.0%,其次依序為助理研究員級15,074 人,占比為19.4%,副研 究員級13,110 人,占比為16.8%,助理級12,111 人,占比為15.5%。歷年計畫 人力投入與變化趨勢詳如圖1-5 所示。 圖1-5 106-110 年度科技計畫人力運用情形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22

23

一、研究躍升卓越 面對科技發展變化快速,需要針對未來新興領域與尖端科技進行研發部署,鼓勵前 瞻性研究計畫,發展特色領域研究,提高國際學術能見度,此外,社會需求日趨複雜, 需要跨域合作才能解決,高階人才培養亦為關鍵重點。爰以下就深耕基礎研究、厚植科 研人才、提升國際影響、完善科研環境四個面向說明。 ( 一) 深耕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根本,亦是反映國家投資長程科技布局的遠 見,我國積極推動基礎研究,鼓勵原創探索及跨域合作,並布局下世代科技,相關 成果已成為我國科研與產業發展之厚實基礎,重要推動成果彙整如下: 1. 科研論文發表 在110 年度量化成果方面,各部會共發表重要科研論文56,742 篇,技術 報告5,409篇。其中國科會發表46,598篇論文,範圍含括自然科學、工程技術、 生命科學、人文社會及科教發展;中研院發表重要科技論文3,677 篇,其中有 2,702 篇國際重要學術期刊論文被Web of Science (WOS) 收錄,依據ES I 資料庫過去11 年( 自100 年1 月1 日至110 年12 月31 日) 統計世界各學術 機構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所收錄的22 個領域中,中研院有18 個領域之期刊 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該領域前1%,分別為:物理學、太空科學、臨床醫學、化 學、材料科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生物學與生化學、地球科學、植物與動物 學、環境與生態學、神經科學與行為醫學、藥理與毒物學、微生物學、工程學、 免疫學、電腦科學、農業科學,以及社會科學。顯示中研院在此18 個領域有數 量較多或影響力較高之論文產出,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與可見度。 2. 自然科學前瞻主題研究 110 年度推動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及優勢領域計畫之好奇探索、導向型、核 心設施及共用資源等專題計畫共2,506 件,培育博碩士生7,459 人。發表於國 際知名期刊之論文篇數共11,593 篇,其中Science 或Nature 頂尖期刊共10 篇。另在科普推廣方面,透過舉辦重要記者會,以使國人瞭解自然科學領域基 礎科學研究,成果包括跳脫百年框架引領量子黑科技- - 臺灣研究團隊雕塑石墨 烯嶄新電子結構;微觀世界的單分子電子學發展大邁進;太陽能材料雷射大突 破-更輕薄、更節能、更耐用;新世代發光記憶體,實現高速運算需求;進擊 的全球暖化,臺灣的新契機~ 臺灣氣候模擬系統的建置等。 24

在學術攻頂研究方面,成果亮點包括在單光子的量子資訊操控研究,提出 基於電磁波導致透明效應機制的光量子轉頻器並成功實現91%的轉頻效率,是 當今所有共振混頻系統中的最高效率;另外以無陽極電池為平台,領先國際建 立分析電池各種不可逆庫倫效率來源的方法,可瞭解電池老化的根源,成為下 世代電化學儲能系統分析之重要工具。 在卓越領航研究方面,具體績效包括開發世界上第一個以兩步法成功製備 之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及三維/ 二維無鉛鈣鈦礦材料的元件製程,將錫鈣鈦礦 太陽能電池的元件效能提升至10.6%的世界級水準。 在奈米科技創新應用方面,主要亮點包括運用雲母可讓上方材料能夠磊晶 成長成單晶,且不需考慮晶格匹配問題之特性,發展大面積可撓單晶之製造技 術,以雲母片做為成長基板,針對具有商用潛力之材料開發大面積可撓單晶, 已獲得「可撓式氧化物單晶及其製造方法」及「彎曲感測電子裝置」2 項發明專 利,並已成立1 間新創公司。 在尖端晶體材料聯合實驗室方面,成果亮點包括利用半導體產業常用的蝕 刻技術成功調控原子排列,開發出能進行原子級尺度雕刻的新穎技術,將薄到 僅有單原子層厚度的二維石墨烯材料在特定精確角度扭角堆疊。這項操控突破 半導體對稱性破壞及電子運動等基本物理機制,進而改變物質材料的物理特性, 將原本單純的石墨烯轉變為擁有奇異量子特性的嶄新電子元件。這個發現不僅 有助於探索量子傳輸的基礎物理科學問題,未來還有機會應用在量子科技之中。 3. 工程科學前瞻主題研究 在推動民生化材、機電能源及電子資通等工程領域方面,藉由補助專題研 究計畫,促進基礎知識之創新與累積,並強化計畫參與人員之研究能量,以提 升學術水準及增加人才培育的深度與廣度,研究成果發表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 7,898 篇及國內外學術研討會論文9,033 篇。 在智慧終端半導體製程與晶片系統研發( 半導體射月計畫) 方面,聚焦研發 具臺灣優勢的智慧終端半導體製程與晶片系統關鍵技術,協助國內半導體產業 轉型創新,110 年度開發關鍵技術產出如智慧視覺感測晶片、記憶體內運算架 構AI 晶片等共20 件,發表學術論文309 篇,亦加速產學鏈結,衍生產學合作 案54 件,培育半導體跨領域高階人才985 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維持國際領 先地位。此外,為與業界達成資源共享與互補雙贏,台灣半導體中心以 3 奈米、 25

高功率元件、矽光子及 3D 異質整合等四大技術推動產學研鏈結帶動國內半導 體技術升級,合作研發單位含括台積電、聯電、環球晶圓、鴻海等大廠。 在推動智慧仿生材料與數位設計平台方面,從材料開發與選擇、結構設計 及工程需求等面向切入,旨在加速材料創新並解決關鍵問題。共有9 個團隊參 與此計畫,110 年執行成果包含申請專利43 件,發表論文達273 篇,培養碩士 以上人才逾516 人,以及參與國內外論壇219 場及學術交流活動59 場等。 4. 生命科學前瞻主題研究 依據統計資料顯示,2020 年我國發表於生命科學領域之SCI 論文數達 10,176 篇,其中發表於影響力指標( I F) 大於5 之期刊論文共3,406 篇,有助於 科研成果之擴散。另外,藉由推動「尖端研究及卓越團隊研究計畫」,鼓勵生 命科學領域之傑出學者及團隊,挑戰既有理論知識,投入重要及前瞻性等議題, 進行較長期而深入之系統性研究,促成卓越學術研究成果及培育優秀科研團隊; 「生技醫藥核心設施平台」的推動,則是以全國生技領域產、學、醫、研界整 體需求為主要考量發展尖端技術,提供國內使用者使用高速貴重儀器、特殊設 施、分析服務、技術諮詢及指導等收費或免收費服務,進行跨領域核心技術的 開發、技術水準及服務品質提升,以更全面配合研究者研究需求。110 年度成 果包含: (1) 以創新科技破解大腦奧秘為核心,發展腦科技前瞻研究與關鍵技術,帶 動生醫領域產業發展。在前瞻科學研究方面,共發表75 篇( I F>5) 論文, 其中發現海馬迴中苔狀細胞在抗焦慮作用上的神經機轉,具焦慮症臨床 應用價值,並刊於《Cel l Repor t s》封面。在技術開發方面,發展腦科 技關鍵技術,申請專利23 件、獲證專利11 件、發掘5 項腦相關神經疾 病創新生物標誌。其中可適性深腦刺激體外機系統,已完成系統原型機, 並取得醫療器材安規標準第三方認證,目前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申請,朝 產品上市邁進。在臨床應用方面,進行8 件國內臨床研究及3 件國際臨 床應用研究。其中運用AI 及腦結構分析,研發個體腦齡估算程序,提供 腦健康指標估測,協助預測腦病變危險指數,並獲2021 未來科技獎。在 國際合作方面,簽署1 項MOU、2 件跨校合作計畫、5 件雙邊技術合作 計畫、共同發表11 篇國際論文,同時辦理臺美NIH 雙方合作研討會,作 為臺美腦科技長期實質合作計畫開端。 26

(2) 研究團隊研發非侵入性、免複雜手術程序的新創醫療器材「非侵入性安 胎子宮頸套環組」,標準化子宮頸閉鎖不全治療流程,預防子宮頸閉鎖 不全導致的孕期流產或早產,優點是無侵入性,因此提高醫師使用及孕 婦接受意願,具備全球布局的商業價值,並獲選2021 年未來科技獎。 (3) 生技醫藥核心設施平台於疫情開始時,就著手以CRI SPR/Cas9 核酸酶 法與ES-cel l based 方式製作人類ACE2 模式小鼠,提供新冠肺炎病毒 藥物及相關研究之測試平台,加速國內對新冠病毒疫苗之研發,促進國 內疫苗相關產業發展。 (4) 協助使用者建立病毒感染疾病的藥物篩選平台;建立基因體全新組裝程 式,提供基因體未知片段遺傳資訊,有助精準醫療與智慧育種,並榮獲 2021 年未來科技獎;整體而言,持續透過基礎科學研究之推動,達到提 升整體學術研究水準及強化研發量能;培育生物、醫學、農學研究人才; 推廣研發成果,促進生農醫藥等相關產業及經濟蓬勃發展之目標。 5. 人文社會前瞻主題研究 以人文關懷及學術研究創新角度,透過重要議題之研究與社會行動方案設 計,彰顯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對社會改革可能之貢獻,另鼓勵大學履行社會責 任,建立多元學術典範,創造大學制度變革可能性,並提出具體改善建議,透 過4 期計畫(102~111 年),獲補助學校已成功進入社區或部落,結合在地公 民團體進行實際操作,協助所在區域解決重要問題與困境。另外推動「大學與 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藉由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 探討臺灣各區域之偏鄉縣、市所面臨之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之問題,由單一或 多個地方政府與大學協同商定政策議題,地方政府提出配合款,並由大學在補 助下提出具有創新能量之解決方案,以實踐在地人文關懷,進而提升在地人民 之生活福祉,自105 年度開始,透過2 期(105~110 年) 計畫,以創新合作模 式串連大學與地方政府,已逐步建構具公私協力及人文發展之跨域合作機制。 另外重點培植我國在海外之優秀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人才,協助博士候選 人及年輕學者在海外進行學術研究及交流之所需,穩定精進研究,提升研究能 量,迄今已培育75 位海外優秀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人才。 27

( 二) 厚植科研人才 為因應社會挑戰、滿足產業發展及維續國際競爭力,充足優質科研人才至關重 要,國際間對於關鍵領域科研人才的競逐日益激烈,亦牽動著國際科研人才流動的 策略布局。面對前述議題,我國亦積極投入各領域人才培育與延攬,110 年度各部 會於國內培育人才共133,485人,包括學研人才120,234人及產業人才13,251人, 同時積極延攬國外高階人力來臺,累計延攬各領域3,390 人,包括學研人才2,418 人及產業人才972 人。另外鼓勵在校學生參與各類型研究計畫,促使理論與實務結 合,110 年度因參與科研計畫而獲獎、獲證及通過各類檢定人才共9,775 人。各部 會在厚植科研人才之重要成果摘錄如下: 國科會在「營造人才沃土,厚植臺灣科研人才資本」的施政目標下,透過支 援不同世代學者執行卓越尖端、跨域及人社科學研究等累計培育學研及產業人才共 91,171 人。同時為提高臺灣對全球人才的磁吸力,亦致力於橋接供需,藉由獎補 助科研人才進行國際交流與研究(習)、積極延攬國內外優秀人才來臺進行研究或 教學等作法,將人才送出國及帶回國,匯聚我國科研能量,槓桿臺灣全球競爭價值。 在將人才「送出國」部分,鼓勵國內專家學者及具潛力的青年研究人才積極參與國 際學術活動,開拓國際視野,補助學界邀請國際科技人士來訪、舉辦國際學術研討 會,藉由國際交流,激盪研究創意與方法,提升國內科研究能量;在將人才「帶回國」 部分,國科會透過建置延攬科技人才補助平台、提供多元化補助條件,期營造卓越 研發環境,延攬國內外優秀學術科技人才,並提供博士級研究人員專業發展機會, 強化獨立研究能力,建立研究學者機制,110年度共延攬海外高階人才共2,361人。 在科學教育發展上則針對不同年齡推廣科普教育,包括舉辦「K i s s Science—科學 開門,青春不悶」、「臺灣科普環島列車」等科普活動,透過傳播最新科學及技術 知識,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也藉此帶動青少年對科學與科技之關注與興趣,從而 培養我國未來的STEM人才。另外提供女性科研人才相關研究人力支持,以及更具 彈性的計畫申請作業時程,提供實質平等的競爭機會,更積極促進女性科學家與青 年學子互動,分享科學研究歷程,包括新增「啟蒙未來女性科學家」科普活動主題、 邀請女性科學家到校演講、安排青年學子參訪女性科學家任職之科研機構等,支持 女性人才投入科研。 中研院在延攬培育卓越人才方面,除多方延攬國內外優秀學人,也精進國際 研究生學程培育年輕新銳、開設國內博士班學位學程、合作辦理人文講座、博士後 培育計畫等,以培養優質人力資本,蓄積研發能量。辦理國際研究生學程( Ta iwan 28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