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補強投入基盤研發 新農業科技重點投入方面不僅是純粹追求生產之極大化,或單一傳統技術的提 升,更需要導入跨域科技合作,進一步提升「農業活動精準性」(Preci s ion),讓 育種、生產、產量更具規格化,達到可預測性之田間生產;讓投藥、灌溉、施肥等 更精確,降低自然資源浪費與環境友善。另透過逆境品種、生產設施及模式等,提 升「農業生產韌性」(Res i l ience),讓動植物更能適應極端氣候的挑戰,在諸多環 境風險及干擾因素下,仍維持穩定及高質量的能力,同時在面臨不可抗拒天然災害 之下,加速其調適與恢復能力,使農業生態系統更具彈性。 ( 二) 整合新興跨域科技 藉由產官學研在不同領域專業知識之整合,共同厚植基礎研究與技術量能之研 發,以落實跨域技術開發鏈結與產業化發展應用,積極提升創新科技與跨域技術之 整合發展,為農產業帶出新的跨域合作研發模式與經濟服務體系,以因應面對極端 氣候挑戰、自然環境資源永續利用、農事勞力缺工等多項問題提供科技解決方案, 促使未來農業能達到效率、安全、低風險之農業產業情境,同時,以創新策略思維, 將關鍵技術與研發根留臺灣,以市場導向推動臺灣優良農業技術、資材等外銷輸出, 發展臺灣農業品牌,強化競爭力,開拓新市場。 三、科研重要成果 農委會及所屬機關( 構) 賡續執行科技相關政策計畫及部會施政計畫,投入研究農 漁畜育種/ 繁殖、省工自動化、防檢疫、病蟲害防治、採後處理、加值加工等各種技術, 諸多研發成果均有助於加強國內糧食供應韌性,同時也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價值,拓展農 產品內外銷、增加農民收益,創造青年從農的有利環境,為農業、農民、農村之永續發 展做出貢獻。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至110 年底科研成效,以「提升農民所得」及「供給 消費者安全的農產品」為二大施政目標,成果效益簡要說明如下: ( 一) 提升農民所得 1. 完成育成水稻、青蔥、葡萄、木瓜、蝴蝶蘭等耐環境逆境或抗病蟲害、高產 值之農糧作物新品種( 系)20 個,以及育成山藥、木虌果、咖啡、臺茶25 號、 落花生等適合機械採收、加工用、耐儲運,或具有機能性成分之農糧作物新 品種( 系)20 個,並輔導農民採用優良水稻品種、翼豆新品種、毛豆、仙草 新品種、火鶴花等栽種比例達5%以上。另以110 年秋作國產紅豆為例,栽 培面積達6,290 公頃,產值約8.1 億。 76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