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厚實社會—災害防救 空污危害與健康防護之防制新策略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空氣污染問題對於環境及民眾健康影響,普遍受到重視,中央及地方各級環保主管 機關依空氣污染防制法立法宗旨,須負起空氣污染防制,維護生活環境及國民健康之責,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除管制空氣污染來源、促使減少污染排放外,對於空氣品質實質改善 及相關空氣污染物對民眾健康之影響評估,透過長期空氣品質監測、建立空品監測資料 庫、掌握污染來源及解析受體之空氣污染物暴露情形等,據以評估空氣品質與民眾健康 影響之關係,並進一步研擬污染管制策略及個人防護策略等工作。 建立空氣品質分析模式,探討空氣污染健康效應 環保署分析監測結果顯示近年PM2.5 及NO2 濃度有逐年下降之趨勢,但濃度較高的 季節仍集中於春冬季,PM2.5、NO2、SO2 濃度較高的地區集中於人口密集、活動繁雜之 地區,因而提出建議包括可優先針對人口密集、活動繁雜之地區籌劃試辦空氣品質維護 區,降低總體排放量,減少民眾交通相關排放短時間、較高濃度之暴露。 另外依據分析結果顯示,目前所訂定之空污國家標準值,如PM2.5-24 小時平均值閾 值為35 μg/m3 對於預防氣喘而言具防護意義。另外完成SO2、NOX 與PM2.5 中錳之 機械學習空間推估模型,有助釐清排放源及空間分布熱點,可作為後續健康效應評估依 據,並提供空污減量政策參考。 分析長期空污數據,提出空氣品質改善建議 分析2007-2017 年PM2.5 濃度、各縣市主要癌症死亡人數資料,搭配世界衛生組織 (WHO) 2019 年全球疾病負擔(GBD) 分析相對風險(Relat i ve Ri sk) 結果顯示,隨著我 國空氣品質逐年改善,可歸因於PM2.5 之腦心血管疾病與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死亡比率下 降,政府單位將持續推動空氣品質改善策略,以減少國人健康衝擊。另分析2017-2020 年全臺各區共6 站之PM2.5 金屬成分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未達非致癌性危害風險,後續 將持續監測及掌握大氣中PM2.5 金屬成分。 214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