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創新價值—先進材料 塑膠循環創新材料與製程技術開發計畫 建立國產化生物可分解材料, 帶動國內聚酯產業開發綠色先進材料 經濟部 全球塑膠產品造成環境及生物危害的議題持續發酵,而塑膠膜、袋因易髒污且材質 複雜導致回收率不到5%,全球已有126 國家禁止使用或加收處理費用。因此經濟部技 術處投入國內可調控生分解速率材料之關鍵技術建構,透過整合上下游產業來進行產品 應用驗證,產業化後可供應功能性分解材料,提升市占率並對準市場需求,預計應用於 農業用膜及一次性包材之衍生產值超過50 億元以上。 建立國產化生物可分解材料,帶動國內聚酯產業開發綠色先進材料 為避免塑膠大量使用後的處理不當或不易回收而棄置造成環境對生物的反噬,全球 皆訂定相關限塑/ 減塑發展策略,而針對一次性使用且使用後不易回收處理的塑膠製品, 如農膜/ 塑膠袋/ 吸管/ 拋棄式餐具等,以生物可分解材料取代則為市場發展趨勢,國 際各不同地區已有製訂相關政策支持。國內目前所使用之生物分解材料為國外進口,且 需高溫高溼工業堆肥環境進行分解,因此經濟部科技專案計畫開發於常溫堆肥環境下可 分解,且可因地至宜使用與調整分解需求之材料,以提升國內目前於生分解材料技術之 附加價值,並攜手國內產業拓展國際綠色材料市場。 以具差異化之可調控生物分解薄膜導入場域驗證,引導建構綠色產業價值鏈 目前已商業化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以PLA/PBS/PBAT 為主,但皆須在控制溫度( 高 溫)、高濕度且通氣良好與適當微生物存在的工業堆肥環境下,才能在短時間內分解為二 氧化碳和水,因此在應用面上仍面臨於工業堆肥設施不普及和垃圾分類回收不易等問題。 技術團隊投入建立常溫可調控分解速率材料技術,藉由創新分子結構設計開發分解調控 劑,不僅可控制材料在不同環境的常溫土壤下半年內分解,還可提升材料的加工適性, 可進行大規模的吹膜以降低加工成本。所開發之創新生分解薄膜透過自然可堆肥與可分 解測試,於常溫土壤環境崩解時間小於6 個月,現正進行苗栗大湖草莓農場及臺南關廟 鳳梨梨田場域驗證( 如圖4-24)。 175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