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之科技研發績效 ( 四) 持續發展點雲資料處理與建構3D模型 運安會已建立手持掃描儀及中短距L iDAR 之掃描能量並投入實際調查作業使用,雖能 快速取得現場3D彩色點雲,然而在實務使用經驗上發現,點雲資料量龐大且仰賴專用軟 體檢視,不利調查團隊間資料流通應用,亦需進行額外處理方能與其他現場測繪成果套疊 使用,更無法直接提供數值網格模型以供後續之工程分析應用。因此,發展一套流程,以 將現場取回之大量點雲有效轉換為適合調查作業應用、地理資訊套疊甚至有利於工程分析 之3D模型建置,為本研究未來之努力方向。 ( 五) 研擬大型事故現場快速高精度測繪方案 本研究雖已擬定現場快速測繪作業指引,並透過實際事故作業驗證完成相關方案之可 行性及效能,然因不同事故現場皆具有其獨特性及客觀條件,不易以標準化作業程序律定 之;另外隨現場測繪成果自一維發展至三維、測繪精度自公尺級精進至公分級之後,所產 出巨量測繪成果資料,對於非測繪專業之各模組事故調查人員亦面臨整合及應用之困難; 本研究未來期望隨事故現場作業經驗累積,持續精進相關作業指引文件,並透過辦理教育 訓練降低本會調查人員產製及運用相關成果之學習曲線。 四、建立運具工程失效分析能量 ( 一) 建立鐵道車輛脫軌分析技術 110 年度完成列車多體動力學之柔性體分析與剛性體分析之比較研究。透過將鋼軌、 輪軸、轉向架三者之柔性體模型進行脫軌分析模擬,瞭解柔性體模型所呈現之計算結果與 剛性體模型模擬結果之差異,與優劣。結果發現,柔性體模擬雖然能夠提供較為符合現實 情況之結果,但所需時間超出剛性體模擬甚多,因此未來模擬可考量僅在關鍵部分( 如轉 彎處、或軌道缺陷處) 進行柔性體模擬,其餘正常路段持續使用剛性體模型即可。未來本 研究將整合集電弓模型以達到全列車車廂之多體動力學模擬,以盡可能與實際情況相符, 並比較實用性。 ( 二) 建立結構碰撞分析技術 為了協助分析探究騰龍大客車事故案件,亦開始進行相關大客車的資料蒐集,大客車 有限元素車體框架( f rame super s t ructure) 及底盤車架(chas s i s ) 及路側山壁的土建數 值模型的建立,相關材料參數的取得,動態撞擊分析初始條件、邊界條件、結構體銲接條 件、碰撞接觸條件等的設定。逐步擬於111 年度結合大客車骨架之銲接,探討銲接強度對 於車輛破壞造成之影響,並且考量乘客安全生存空間。透過實際大客車框架之材料進行材 料測試,並轉換為模擬之材料參數,使模擬更貼近於實際情況。 524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