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技研發績效對機關總體施政之貢獻,以及對科技政策落實之貢獻 ( 一) 完成建置「事故現場測繪成果三維地理資訊整合平台」,實際運用於包括臺鐵408 車次太魯閣、騰龍KAA-0853 遊覽車及立榮B7-9091 等重大運輸事故之3D GI S 整 合專案供調查團隊使用,亦應用於製作還原事故發生過程之3D示意動畫;並已介接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電子海圖中心及農航所最新圖資,對本會未來於事故現場進行 測繪助益甚大。 ( 二) 透過國際合作交流,獲得國際民航組織( ICAO) 飛航紀錄器專業小組法規研擬資訊; 藉由飛航紀錄器解讀文件共享資訊庫上線,獲得他國收存之獨有紀錄器解讀文件,增 進調查效率;建置國際材料調查員小組網站,強化國際間調查員技術交流。 ( 三) 運安會就目前市面上所有公路行車紀錄裝置皆已建立解讀能量或解讀支援單位,鐵道 行車紀錄裝置解讀率達84%,水路紀錄器解讀率提升至85%,國籍航空器飛航紀錄 器解讀率維持100%。 ( 四) 完成鐵道多體動力學柔性體與剛性體模型模擬比較;持續進行提升多體動力學LSDYNA有限元素連體力學分析技術、研究公路客運車輛相關公路約束設施結構碰撞分 析技術、進行大客車與公路護欄碰撞反應LS-DYNA非線性暫態有限元素模型分析研 究;確立以計算流體力學進行小尺度流場模擬之可行性;導入SynthEyes 動態影像 分析軟體進行影像分析作業等。 ( 五) 完成水路、公路模組系統化之安全調查作業系統,以及各自之調查分析方法指引手冊, 並已實際應用於重大運輸事故之調查。 ( 六) 透過相關訓練及蒐集國內外調查案例,配合實際調查需求發展檢查表、運具乘員傷勢 資料蒐集與分類架構等作為培養本會生還因素調查團隊;完成多模組生還因素調查手 冊與訓練教材初版,有效提升生還因素調查品質與系統化調查方法。 521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