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10年度-別冊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之科技研發績效 床用藥指引潛力,獲選2021 年未來科技獎。另建立基因體重組與品質評估整合 平台,可應用於精準醫療與智慧育種,獲選2021 年未來科技獎。 (5)「基礎研究核心設施共同使用服務計畫」110 年度總計252 部儀器參與共同使 用服務,服務使用者近5 萬人次,服務領域分別工程領域最多( 約58%)、自然 科學居次(32%),生命科學因另有「生技類核心設施平台」使用者約佔8%。 具體亮點利用基礎研究核心設施運作儀器,在單分子電子學領域提出雙金屬電極 的嶄新架構,可使電極表面與分子的作用力增加30%~80%,並為電極塑造出 新的電子結構,單分子導電值提升為純金電極的40~60 倍,成果發表頂尖期刊 「自然材料(Nature Mater ial s )」。 3. 厚植卓越科研人力,強化國際攬才措施,促進國際人才群聚及匯流 (1) 針對各研究職涯的科研人才提供多元之國際交流補助措施,涵蓋碩博士生、博士 後研究、研究人員、學者以及團隊,以強化科研人才國際流動及赴國外研究( 習) 經驗,提升國際競爭優勢,110 年度共核定補助104 名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人 員出國研究與研習( 包括博士生70 人、博士後研究人員34 人)、99 名科研人 員出國短期研究、51 名國內學者專家出席國際會議、154 名研究生出席國際會 議等。 (2) 為厚植我國學術研究能量、促進雙向交流,國科會補助延攬國內外學者專家來臺 參與計畫或擔任特殊領域教學,並建立研究學者制度,延攬海內外專家學者於國 內執行中長期研究計畫,110 年核定補助延攬科技人才2,511 人次;同時號召 海外高階科研人才來臺貢獻所學,激勵產業創新及科研發展,賡續推動「海外人 才橋接方案(L I FT )」,累計至110 年共促成100 人留臺就業。 (3) 縮小產學落差促進知識人才轉移,對焦產業需求之高階人才培育,建構科研創 新優勢,以厚植重點產業研發人才,拓展科研基盤,並深化培育區域創新研發人 才,進而扎根本土產業,110 年共計培育2,485 名碩博士生。 4. 鏈結科普在地資源,啟迪創意下一代,豐沛未來科研人才 (1) 推動科學知識之轉譯和傳播,「2021 K i s s Science -科學開門,青春不悶」 線上展,首度攜手其他部會及科研單位,結合3D環景互動影像、趣味遊戲及導 覽等影片,開放93 個科研場域,110 年截至12 月底止網站瀏覽總數逾31 萬人 次;「2021 臺灣科普環島列車」則轉型為「線上虛擬列車」,整合全臺各縣市 15 個學研機構、10 個財團法人與民間單位的科普資源,彙集共80 種科學實驗 410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