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10年度-別冊

科技施政 目標 執行 策略 預算數 ( 千元) 預算數占 機關整體 科技經費 比率(%) 執行數 ( 千元) 執行成果與效益 深耕基礎 研究,厚 植科研人 才,提升 國際影響 整合共用 資源,完 善科技服 務 生 態 系,提升 科研資源 運用效能 6,659,579 14.7 5,260,751 1. 基礎科學研究計畫(1/1)– 核心設施及共用資 源 (1) 使用平台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生物樣本超 薄服務,解析細胞內部超微結構,並進 行免疫金染色,解析Rab37 囊泡運輸蛋 白癌轉移抑癌機制。110 年度發表兩篇 Theranostics (IF:11.556),獲學界注 目。 (2) 協助使用者研究人類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所 誘發的腸微絨毛抹除之分子機制,成功找 到此病理機轉之關鍵基因及其作用機制。 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常造成全球重大的疫 情。本研究之結果將有助於開發治療出血 性大腸桿菌感染的藥物。研究成果發表於 自 然 通 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4.919) (3) 核心設施提供關鍵的基因干擾試驗所需 試劑資源,發現USP24 藉由抑制腫瘤細 胞內遺傳訊息的修復機制以及將化療藥 物( 紫杉醇) 排出細胞外的特性,使得 腫瘤細胞產生抗藥性;提供腫瘤抗藥性 的成因與模型,同時提出一類新穎的抑 制劑USP24i 來舒解抗藥性的產生﹔若以 此模型建立篩選平台,找出能佐以化療 藥物的抑制劑,或許很快就能避免抗藥 性的發生。該項研究發表於國際知名期 刊「細胞死亡和分化」(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IF:10.759)。 (4) 透過共用資源方式建立基礎研究核心設 施,以長期支持各類尖端領域及層次 的基礎研究,由於量測儀器與技術的 進步及便利性,使得奈米尺度的量子效 應與機制得以精確的檢測與呈現。研究 團隊利用臺灣大學基礎研究核心設施 運作儀器,在單分子電子學領域提出 雙金屬電極(bimetal l i c e l ect rodes ) 的嶄新架構,可使電極表面與分子的 作用力增加30%~80%,並為電極塑造 出新的電子結構,單分子導電值提升 為純金電極的4 0 ~ 6 0倍,研究成果已 發表在自然科學頂尖期刊「自然材料 (Na t u r e Ma t e r i a l s )」。以低電位沈 積法製作單一原子層的銀或銅,並以不 破壞該修飾層的虛擬實境之原子力顯微 術量測單分子導電值,為本實驗特色。 所建立的理論模型,幫助微觀世界的單 分子電子學發展,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393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