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線上媒合會,得到14 個國際藥廠或創投媒合需求,最後促成7 場一對 一國際媒合會;110 年參加線上歐洲生技展(BIO Europe Digi tal ),除廣宣 園區與轉譯中心外,亦與10 家進駐廠商/ 轉譯計畫團隊展示共10 個題目, 提出或得到117 個媒合需求,最後促成30 場一對一國際媒合會。 I . 智慧醫療相關講座及輔導:110 年園區智慧醫療系列講座與輔導陸續展開, 亞馬遜(AWS) 雲端基礎/ 進階工作坊及後疫情專題,共吸引超過300 人次參 與,透過實際Demo 瞭解雲端科技在生醫領域扮演的角色;Amgen 與AZ 也分享國際藥廠的智慧醫療趨勢與方向;接續與醫藥品查驗中心合辦「智慧 醫療法規策略工作坊」,輔導15個廠商( 或計畫團隊),藉由與法規單位輔導, 瞭解如何符合上市法規要求,加速產品商品化,並進階一對一輔導8 個廠商 及3 個計畫團隊。 ( 三) 延攬培育卓越人才 中研院103 至111 年,陸續延攬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郭沛恩先生、美國國家 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奇鴻先生、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呂桐睿先生、美國猶他大學 教授李元斌先生、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程淮榮先生、臺灣大學地質系特聘教授鍾 孫霖先生、交通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林若望先生、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講座教授張卿卿女士、 臺灣大學教授陳于高先生、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彭威禮先生、美國科羅拉多礦物大學教 授吳台偉先生、交通大學教授吳毅成先生與張文豪先生、中央大學教授蔡宗翰先生來院, 分別領導中研院生醫所、細生所、生化所、數學所、分生所、地球所、語言所、人社中心 之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環變中心、天文所、化學所、資創中心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專題中 心、應科中心之量子光電專題中心、人社中心之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強化研究陣 容,為中研院帶來新的研究能量,提升國際視野與廣度和在國際學界的能見度。中研院積 極引智聚賢,希冀形成磁吸效應,防止人才斷層。 為加強與國內公私立大學及研究機構之學術交流、協助國內產業基礎科技之研發,中 研院積極拓展相關人員之交流與合作,例如中研院和國內各大學教師採行合聘方案,期藉 由合聘國內特有領域或傑出之學者專家,參與中研院重要研究或管理工作,並加速人才延 攬。截至111 年3 月止,國內各大學合聘中研院研究人員人數為327 人。 為使國內研究發展與國際接軌,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聯繫,中研院訂有「中央研 究院延聘顧問、客座專家及學者作業要點」,邀請各研究領域中從事研究有成就之專家學 39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