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10年度-別冊

文化部之科技研發績效 績效指 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達成之量化 成果總和 重要質化效益說明 深耕基 礎研究 技術報告發表數 8 篇 1. 數位修復之影片修復前整飭報告與分析,產出《一代劍王》、 《天邊一朵雲》、《少年吔,安啦》、《西施》、《龍山寺 之戀》、《流浪三兄妹》及《寶島大夢》共7 部修復影片的 對應修復報告。 2.「藝文數據研究報告」參考英國數位文化(Digital Cultur), 透過綜整134 家場域機關及114 家藝文組織( 企業) 共248 份問卷,並邀集專家學者針對問卷進行2 場座談,產出藝文 數據研究報告,敘明藝文相關數據/ 資料使用與發展現況, 並提出相關建議。 著作/ 出版品數 3 篇 1. 以修復電影長片《西施》及接受委託修復《魔法阿媽》為題 發表2 篇專文,透過記載修復過程紀錄,除了呈現修復技術 資訊外,亦呈現了修復技術人員在面對修復倫理的思考,期 以逐步建構臺灣數位修復方法論。 2. 出版「2021 科技藝術共生計畫 視覺藝術年鑑」。 厚植科 研人才 國內培育人才數 494 人次 1. 5G文化科技人才培育暨跨域應用計畫透過實際案例趨勢分 享、應用技術解說、案例介紹探討等,擾動與推展博物館、 藝文團隊、相關業者累積相關概念與知識,並促進跨域溝通。 2. 110 年之人才培育以既有文化藝術場域相關人員為對象,報 名人員經參與相關人才培育活動,提升5G知識概念與瞭解 5G科技應用之趨勢,其中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宜蘭縣立 蘭陽博物館、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師大美術館籌備處等人 員,已投入執行5G應用計畫;另國立臺灣博物館、新北市 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嘉義市立美術館、苗栗三義木雕博物館、 宜蘭美術館等則評估將於未來投入5G應用,透過培育課程 及相關交流,回歸本身業務思考未來可投入之應用方向及可 能性。 3. 扶植科技藝術創作共計14 個人/ 團隊,作品應用機械手臂、 VR、Unity、AI 辨識、3D掃描、4DViews、用工程顯微鏡、 網頁爬蟲處理等技術,製作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融合科技展 演。 4. 媒合藝術家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發展應用於作品的創新 技術,共媒合4 人/ 團隊進駐實驗室,分別運用VR 創造數 位分身、光學掃描與3D列印結合文物保存、AI 辨識系統融 合現代舞作品等。 5. 歌劇院青年創作工作室培育25 歲以下舞蹈融合科技媒材創 作者,遴選3 組團隊,分別以動力裝置、影像編輯、VR 為 應用技術,由專業導師群引導思考藝術核心、技術概念、思 想表述及作品呈現。相關工作坊及講座共辦理17 場計44 人 次。 6.「2021 臺北時裝週AW21」:援引倫敦時裝週模式,整合 教育部資源共同打造2 場次校際展演活動,側重發掘具潛力 之設計新秀,共計4所設計院校( 輔仁、實踐、嶺東、樹德)、 125 名學生參與,展演241 套服裝作品,提供年輕學子累積 實務經驗機會,推動時尚菁英人才養成。 356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