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為主,並無可用於BSL -3 實驗室之自動化設備可使用,本計畫所開發之 模組化/ 自動化設備,將成為全球首項可用於BSL -2 或BSL -3 實驗室環境操 作RG3 病原菌之設備,嗣後如完成CDC認證,此優勢將能大大提升國內傳 染病偵檢、研究、及疫苗、藥物開發的防治量能。 2. 永續科學研究( 含減碳) (1) 啟動減碳路徑政策建議諮詢平台研提淨零排放政策建議 中研院於去(110) 年4 月正式啟動「減碳路徑政策建議諮詢平台」,召開多場 平台委員會議及主題討論會議,由排放源出發探討各項可能之減碳路徑,包括能源 減碳、製造業減碳、其他部門減碳( 如:運輸、住商/ 建築、農業/ 廢棄物)、增加 碳匯量;以及其他支援策略,包括加強突破性新科技研發( 如:熱裂解去碳燃氫技術、 新世代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負碳科技等)、強化經濟、社會、治理等促成因素。 根據上述討論,中研院即將提出新版「減碳政策建議書」,提供未來關鍵科技走向 作為政府施政參考,以期能善盡社會關鍵責任。 (2) 促進新能源技術之應用開發 中研院於永續科學研究項下,積極推動新能源技術之先期開發,如:提升熱電 材料轉換效率、降低成本,提供永續綠能民生用途。整合太陽能電池( 高效能染敏 或鈣鈦礦) 與發展之觸媒( 電觸媒或光觸媒) 系統,製成新型、更環保之燃料電池。 開發可放大高效率高選擇性的流式氣體滲透二氧化碳還原電化電池模組。利用中研 院已商轉之系統,進行整合性工程成全光譜太陽綠能永續驗證系統、發展自有之前 沿核心技術與材料。 (3) 啟動「減碳技術」研究、促進臺灣邁向2050 淨零排放目標 鑒於「未來前瞻技術」為2050 年達淨零排放的關鍵拼圖,中研院於109 年 正式啟動相關研究課題。中研院研究團隊初步嘗試以合金催化裂解技術分離天然氣 為氫及固態碳,未來這些氫可發電,固態碳則可封存,此技術可作為我國零碳電力 之重要路徑之一。此外,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功打造人工固碳循環,超越植物光合作 用的效率,且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再利用的化學品,這也是增加碳匯的一種方式, 這個技術若能加速實踐,可以為我國達成2050 淨零碳排的遠程目標提供重要的 助力,研究成果已於本(2022) 年2 月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自然催化》(Nature Catal ys i s )。 35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