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透過綠色產品環境足跡量化技術工具發展,可促使企業往上衍生對其供應商要求, 使產品於原料取得及製造階段,供應鏈一同進行綠色生產與設計之終極目標,具有 科技上的創新。另為使綠色產品相關企業者可透過產品環境足跡制度提出產品綠色 聲明,並符合國際要求,於產品環境足跡計算工具之功能模組開發,引入歐盟公開 基本流資料及聯合國政府氣候專門委員會( IPCC) 編制之國家溫室氣體評估報告作 為基礎,完成基礎盤查計算邏輯系統模組建置。透過與國際要求一致,提升業者使 用動機,將可有效影響綠色產品數量增加的速度,並進而達到國內降低環境負荷之 目的,具有執行上之實質效益。 3. 於環境射頻非游離輻射資訊調查與監測技術,透過「3 區示範性環境電磁波強度長 時間監測工作」獲得具體實務操作與經驗,於非屬原子能游離輻射管制網中,新增 「長期監測資料查詢」功能,提供使用者對長期測站及監測成果進行查詢。 4. 建立水生生物毒性之整合型測試評估方法( IATA),可減少生態毒理項目資料之動物 實驗,加速化學物質危害研判。 5. 調查國際先進國家已列管但我國尚未列管之飲用水水質標準項目之新興污染物,並 藉由科學化及系統化之方法,篩選、建立觀察清單或建議待管制清單,並彙整其對 人體健康之潛在影響、存在環境背景資料、淨水場處理效能及淨水後水質現況等, 以作為研修飲用水水質標準之參考依據,提升我國飲用水安全及品質。 6. 投入三合一(酸鹼度、溫度及電導度)水質感測設備研發並布建100 組感測設備, 持續精進包含「重金屬離子感測元件」「COD/SS 感測元件」「固定式餘氯感測元 件」及「酸鹼值/ 溫度/ 導電度感測元件」等感測元件技術。 ( 二) 社會影響 1. 建立環境用藥抗藥性及防治技術整合系統,將環境害蟲調查結果、抗藥性地區、環 境用藥抗藥性、防治性能、劑型及建議劑量等資料及數據分析提供產官學界使用, 建構我國害蟲品系抗藥性分布地圖,害蟲建議各類藥劑量分布區域,未來在政府部 門(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環保局等),及業界( 病媒防治業) 害蟲防治時,得運 用系統分析提供正確用藥種類及劑量,提升我國環境衛生病媒防治成效,另外環境 用藥業者在製造環境用藥時,則可以運用系統分析防治性能、劑型及建議劑量作為 藥劑研發基礎資料,進而降低用藥量,減少化學品暴露風險,以達科技施政目標為 「有效管理化學物質,建構健康永續環境」。 337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