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10年度-別冊

科技施政 目標 執行策略 預算數 ( 千元) 預算數占 機關整體 科技經費 比率(%) 執行數 ( 千元) 執行成果與效益 善用科學技 術,加強污 染或高風險 污染源的監 測、落實資 訊公開。 空污危害與 健康防護之 防制新策略 (2/4) 19,250 5.5 19,250 1. PM2.5 化學成分分析:綜整環保署77 處 自動測站與本計畫6 處測站採樣資訊, 驗證本計畫選址PM2.5 濃度空間代表性, 顯示現今選用場址足以解釋臺灣PM2.5 濃度空間特性、以模式模擬我國高污染 日NO3- 成因與控制機制,並確立交通 站化學成分採集方法,避免低流量採樣 成分低於檢測感度。 2. 推估模式:完成SO2、NOX 之機械學習 空間推估模型,有助釐清其重要土地利 用排放源及空間分布熱點,可做後續健 康效應評估依據、提供空污減量政策參 考。 3. 健康效應: (1) 以預防氣喘而言,PM2.5-24hr 對氣 喘急診風險閾值為35 μg/m3,與 國 家 標 準 值 相 符;NO2-1hr、O31hr、CO-8hr 閾值,與我國空品監 測站管制後平均濃度相近。 (2) 分析2007-2017 年PM2.5 濃度、各 縣市主要癌症死亡人數資料,搭配 GBD 2019 分析相對風險(Relative Risk),結果顯示可歸因於PM2.5 之 肺癌患者死亡比率下降4.26%、慢 性阻塞性肺病下降6.91%、缺血 性心臟病下降6.56%,中風下降 7.31%,建議再持續改善空氣品質, 以減少國人健康衝擊。 (3) 2016-2018 三 個 年 度 間 追 蹤 發 現,年長者長期暴露PM2.5 低濃度 者(20.2μg/m3) 時, 較 高 濃 度 者 (28.9μg/m3) 之糖尿病發生風險 少71%,高血壓發生風險則是少 54%,支持我國持續改善空氣品質 之政策方向。 (4) 分析2017-2020 年全臺各區共6 站 之PM2.5 金屬成分數據,皆未達非致 癌性危害風險,但建議仍需持續監 測大氣PM2.5 金屬成分。 331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