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之科技研發績效 十一、 有鑑於腐蝕環境品質影響交通建設及工業發展甚鉅,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為持續支援交通 基礎設施設計、維護事宜,進行大氣腐蝕因子調查與金屬腐蝕試驗,目前為國內提供產 官學各界完整長期金屬材料腐蝕環境分類參考應用之唯一單位。為利公共工程之防蝕設 計,延長結構物之使用壽齡降低維護成本,避免或減少工安事件發生,降低社會成本及 提高經濟效益,將持續進行大氣腐蝕因子調查與金屬腐蝕試驗。 十二、 因應未來國家推動離岸風電及能源轉型發展需要,臺灣港口將成為綠能產業最重要的對 外門戶,港埠建設計畫更是決定綠能推動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對於交通部已將「推動 智慧港口服務」列入重要施政目標,後續將藉由物聯網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及數位 雙生技術等科技導入,提升港埠作業效率與競爭力。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 和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UNDRR) 共同出版之《極端天 氣、氣候及洪水造成的死亡和經濟損失地圖集(At las of Mor tal i ty and Economic Los ses f rom Weather, Cl imate and Water Ext remes )》指出:從59 年到108 年間,天氣、氣候 及洪水等極端事件造成的自然災害占所有災害50%、占所有死亡人數45%及經濟損失74%, 全球有超過11,000 起災害可歸因於這些危害,累計死亡人數超過200 萬人,總損失高達3.64 兆美元。隨著國家經濟的繁榮,氣象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層面愈來愈廣,影響程度亦愈來愈深。 根據近年統計( 躉售物價指數以100 年為基期),臺灣平均每年氣象災害之直接損失約新臺幣 186.6 億元,且有繼續升高的趨勢,而在經濟上之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計。強化即時監測、提 升預報技術以因應日益嚴峻的災害威脅,一直是氣象局戮力期待達成的目標。氣象局長期以來 接續執行相關科技發展計畫,研發並提供科技所能及之最優質氣象資訊與應用服務,並藉由專 業分工、成果整合、推廣運用,將所獲致之科技研發成果,落實於防救災應用及生活多元服務 等相關領域。 氣象局為強化熱帶性低氣壓早期預警資訊,自110年5月1日起,仿颱風預報作業,推出「熱 帶性低氣壓5 日預報」服務,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生成之熱帶性低氣壓,提供未來5 日動 態及強度預報資訊,例如在110 年盧碧颱風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後,提供8 月6 日起啟動之致 災性熱帶性低氣壓及大規模劇烈豪雨作業參考,增加民眾及各級防災機關對於熱帶性低氣壓之 預警及整備時間。 穩定的科技計畫經費支持,是氣象局永續發展氣象科技並持續進步的重要關鍵。展望未來, 氣象局將持續投入氣候變遷資料整集與資訊應用能力之開發、推廣氣候應用服務、強化災害天 氣預報技術、促進觀測與數值模式資料之運用以完善風險管理機制、進行極端海象事件模擬與 分析研究,並提升地震監測與即時警報效能,以強化國家社會災害應變的能力,減輕自然災害 造成的損失。 224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