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全球首例成功合成且分離的單配位基雙原子碳分子 雙原子碳(C2) 為一個具有碳- 碳鍵的最小雙原子分子,一般僅能在宇宙星際中 才能觀察到它的存在。相較於自然界中穩定存在的雙原子分子例如氧氣(O2) 和氮 氣(N2),雙原子碳常呈現不穩定的狀態,無法確實得知其化學和物理性質。成功合 成常溫下穩定的單配位基雙原子碳分子R3P →C2 成為全球首例。這是透過專業有 機合成技術發展出具有立體障礙的雙( 咪唑啉啶-2- 亞胺基) 甲基膦配位基,用以穩 定雙原子碳分子化合物L →C2,純化分離後,首度成功分別於溶液和固體狀態下鑑 定出其結構。透過理論計算方式,可得知分子電荷主要經配位基傳導至雙原子碳, 並顯示分子具雙卡賓特性。此研究除促進對F ree C2 的瞭解,後續將發展相關之過 渡金屬或主族金屬錯合物,並應用於催化反應、新型化學品及石墨烯、矽、鍺等相 關半導體材料開發之可能性。 (3) 揭開潛藏在大屯火山群下的岩漿庫構造 大屯火山群鄰近700 多萬人口的大臺北都會區與重要核電設施,其火山災害的 潛勢長期以來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視。雖然過去一段時間大屯火山主要被認為是休眠 火山,近期多項證據顯示其最近一次的噴發時間可能在~6000 年前,並且在地殼中 可能有岩漿庫的存在。這些都是活火山的特徵。但是對其進一步的岩漿構造仍然非 常有限。為了檢驗與探究大屯火山群地下火山構造的幾何與分布,本研究結合了近 期北臺灣的密集臺灣陣列的遠震資料與原有氣象局等測站的近震資料,進行地下三 維P 波速度構造的聯合反演。結果發現在大屯火山群東側磺嘴山下方8-12 公里的深 處,有顯著的低速構造的存在( -19%),推測為大屯火山的岩漿庫。其形貌呈較高 瘦的牛奶罐形狀,且似乎有往北部金山萬里一代外海延伸的趨勢。另外,新的高解 析影像並沒有看到大屯火山與向北隱沒的菲律賓海板塊有明顯的連結,卻發現北臺 15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