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09年度

(5) 開發「慢性傷口智慧照護」,採用彩色、熱感與 3D 感測等三合一裝置, 以 AI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辨識並即時上傳醫療系統,讓遠端的醫生立即掌 握病患資訊,達成高品質、高效率的遠距照護創新服務,節省 64 % 傷口 記錄時間,患者療程從 6 個月縮短至 100 天。場域應用已擴及臺灣各大 型醫療院所,將持續推動至偏鄉醫院及診所,成為醫病雙方的智慧幫手。 (6) 建置國內第一套智能自動化細胞量產設備,驅動細胞治療工業化。 109 年細胞換液、細胞計數、細胞培養設備及細胞凍管分裝系統已進駐竹北 生醫園區,完成系統整合及機台運作測試,且該貼附型細胞生產自動化 展示場域,符合 P2 等級實驗室硬體設置。 5. 災防技術發展與落實 科技部 打造學研災防研究支援地方政府架構,深化地方政府一學研團隊之 鏈結,協助地方政府建立在地性之災防環境資料庫並提升地方政府科研能量, 配合地方政府災防工作進行測試與應用、撰寫開發及使用手冊,逐步將地方基 礎資料加值、防減災模式及資訊管理系統等計 103 項在地化災防科研技術移轉 於地方政府。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持續研發災防科研關鍵技術並協助政府強化災害防 救作業效能,建置「災害情資網」彙整各機關超過 558 類巨量災害監測資訊, 提供中央與地方政府防災人員即時掌握災害情資;「災防告警細胞廣播服務」 提供各災害業務主管機關發送 22 類災害示警服務 ( 如地震、颱風、道路預警封 閉、土石流、新冠病毒疫情等 ) , 109 年計發布 2,475 則災防告警;推廣國家災 害防救科技中心 L INE@ 官方帳號,已提供超過 116 萬民眾訂閱在地化 33 項災 害示警服務。 交通部氣象局 在我國天然災害防救體系中扮演上游資訊提供者的重要角色, 透過執行科技計畫,精進對天然災害的監測與預報技術,強化氣海象與地震災 防,並支援政府建立氣候變遷風險管理與調適運作機制。成果列舉如下: (1) 強降雨、颱風 建置整合雨量大數據資料的「臺灣極短期定量降水預報整合系統 ( i TEEN) 」,提升數值模式定量降水預報能力,有效改善短延時強降雨預報能 力,新增短時強降雨標準 (3 小時累積雨量達 200 毫米以上降雨 ) ,提供民眾 及防救災單位應用參考。發展颱風強度機率預報模組,延長時效至 48 小時, 開發不對稱颱風暴風半徑預測技術。颱風警報及熱帶低壓特報發布期間,由 70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