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09年度
永續及包容 資源永續 農委會 農業資源循環產業創新 (4/4) 隨著生態保育、環境永續的意識抬頭,「循環經濟」成為目前全球熱門議題之一。 而農業永續發展為我國政府重要的農業政策,「循環農業」即為實踐「循環經濟」的理念, 重要策略包括「源頭減量」、「循環減廢」、「加值利用」。臺灣每年約有 500 萬公噸 的農業剩餘資源,期望導入循環農業再利用技術,搖身轉變為「可用資材」,透過科技 轉化新價值。具體成果包括:完成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技術 79 式,技術移轉 44 件,促 進產業投資逾 14 億元,預估每年可增加 1.8 億元以上產值;另循環加值利用 33.5 萬公 噸農業剩餘物,減碳效益達 20.8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約 535 座大安森林公園年吸碳量。 未來持續透過創新技術與模式的開發與推廣,應能逐步將臺灣打造成熱帶與亞熱帶國家 中循環農業新典範。 剩餘資材再利用,減量減排加值化 農業生產過程或食用後的剩餘物,都可以循環再利用,臺灣每年大約有 500 萬公噸 的農業剩餘資源,農委會以科技研發將這些剩餘資材轉化為更有價值的產品。例如從無 法食用的芒果籽、家禽類的剩餘脂肪、魚鱗與豬肺臟等,透過技術萃取出芒果仁油、鴨 油與膠原蛋白,紛紛躋身保養品市場,讓農畜產廢棄物翻轉變黃金;此外,臺灣每年產 生約 16.9 萬公噸廢棄牡蠣殼,約有一半製成飼料用途,另外則作為堆肥或育苗栽培介質, 附加價值普遍不高,透過多元產品技術研發,將牡蠣殼加工改質成遇水放熱的氧化鈣, 成功變身為自發熱源包 ( 加熱包 ) ,搭配食物調理包,可進一步發展「即時調理餐包加熱 套組」,後續技術移轉產品化後,每年可創造至少 1,035 萬元以上營收;另外,以臺灣 杉葉片殘材,結合馬告 ( 山胡椒 ) 果實萃取出精油製成「紙香皂」產品,具有抗菌、消炎, 洗完手不乾澀還會散發淡淡香氣,在後疫情時代,成為民眾環保又便利的健康小幫手, 預估每年可運用之林業剩餘資材約 300 公噸,可創造產值約 1,200 萬元 ( 如圖 4-20 所 示 ) 。 除了農業剩餘資材加值技術的持續精進與開發外,針對農業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部 分,農委會建置約 60 處循環農業示範觀摩場域,並設立 12 處有機農場循環示範區,促 成區外採行循環技術之有機農場面積達 295 公頃,提供產業觀摩並帶動產業應用。其中 台糖公司設置的東海豐農業循環專區,可視為標竿企業典範,除飼養管理規劃符合動物 161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