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09年度

本計畫 109 年號召 364 位包括農業、交通、醫療、資工、電機、語言、法律、工程、 財金等領域之學研人員,分別與美國 Stanford 大學、加拿大 AMI I 研究所、日本 RIKEN 等超過 30 間國際知名學研機構及高通、華碩、緯創、漢翔等超過 50 間公司跨域合作, 共培育 1,069 名跨領域之碩博士生參與研究,並已有培養之博士級研究人員受聘於大學 教職或至新創公司擔任要職。藉由 AI 核心技術與領域應用人才之培育與跨域、跨國合作, 厚植大學研究能量,並將技術擴散至各領域產業,提升我國競爭力。 促進創新科研應用,強化成果擴散 在 AI 科研能量建立方面,除了於國內外期刊與研討會發表論文外,相關技術衍生 3 家新創公司、獲得國內外專利 34 件及技術移轉 41 件,共獲得授權金計新臺幣 5,000 萬 元、執行產學合作或服務案共 132 件,吸引業界投入金額超過新臺幣 1.8 億元;另相關 創新技術如成功開發可解釋性人工智慧( Explainable AI , XAI )模組 xCos ,具備了 高辨識率的人臉辨識能力且能解釋 AI 產出結果的原因,可協助國內外相關業者開發 AI 辨識技術、明白 AI 決策建議背後的理由,更能提升使用 AI 的信任度。 此外為強化研究成果落地,亦積極結合產業導入實際場域驗證,例如: 1. 「 YOLOv4 」研發團隊與業者及桃園市政府合作,即時偵測車輛、停等車列、 車速,在國道二號東匝一帶進行智慧號誌控制試辦計畫,快速產生各路口號 誌最佳化的秒數,平均減少車輛停等紅綠燈時間 20 % ,促進交通順暢,達成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尖峰時段減輕交管警力負擔等效益。 2. 「建構以成大醫院為核心的高齡智慧醫療研發鏈」團隊開發胸部 X 光肺炎 AI 自動檢測系統,將 COVID-19 臨床檢疫時間由 2.5 小時縮短至 30 分鐘內, 除提升檢疫能量,亦大幅降低第一線醫護人員受感染之風險。 3. 「陸空協作之水稻最佳收獲模式」研發團隊,使用無人機與行動裝置,透過 巨量資料、深度學習演算法及整合天氣資訊,推估成熟稻穀未來含水量,以 雲端平台視覺化採收決策服務,提供準確且全面性之農地最適收穫排程,減 少農機具及穀倉烘箱成本損耗及碳排放量,並能保障米品質及最大化農民收 穫效益,如圖 4-17 所示。 157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