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09年度 附錄
績效指標類別 績效指標項目 達成值 重要效益說明 保障人民安全 醫療技術發展 與落實數 釐清 7 個與代謝、免疫 相關的標的,以及篩選 出 6 項癌症生物標記 釐清 7 個與代謝、免疫相關的標的,包括: 1. 為探討 Yin Yang 1 蛋白 serine 118 位 置磷酸化在流體剪力調控內皮細胞功 能及動脈硬化生成所扮演的角色,團隊 利用 flow chamber 以及 pump 建立 OSS 以及 PSS 流體,在體內人為製造不 同型態流體,於大鼠腹主動脈夾一個 U 型夾子,於此處建立血管阻塞模式,在 狹窄處的下游為 OSS 流體型態,上游 則為 PSS 型態。成功地在體外和體內製 造不同型態的剪力,初步發現不管是血 管自然存在或者是人為製造的振盪型剪 力,皆可促進 YY1 蛋白 serine 118 位 置磷酸化增加。 2. 利用植入迷你幫浦給予實驗小鼠 AngII 誘發血管動脈瘤模式,結果發現 AngII 會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趨向無氧代謝途 徑,增加血管內 lactate 的含量,並且 驅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型態轉變為細胞增 生與遷徙能力提升的合成型態。其中, 團隊發現細胞膜蛋白 MCT1 的表現扮演 著重要的調節角色。 3. 團隊以馬兜鈴酸 (aristolochic acid) 建 立了小鼠腎臟衰竭動物模式,評估 吡 咯 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鹽對小鼠急性腎臟衰 竭之影響,結果發現其具有減緩馬兜鈴 酸引起急性腎臟衰竭所降低腎臟功能之 潛力。 4. 成功以腸桿菌 ECC15 連續口服慢性感 染果蠅,建立腸道菌相失衡的模式,證 明腸道持續菌相失衡,會造成肝臟慢性 發炎反應,肝臟脂肪與糖類的代謝機制 也會因此發生異常反應,此顯示腸道在 脂肪肝的病理過程中可能扮演一個重要 的角色。 5. 建立分離培養原發肝癌細胞之方法, 成功培養出至少五株肝癌細胞株,與目 前較常被使用之小鼠肝癌細胞株比較, 這些肝癌細胞株表達了 luciferase 、 e-GFP 、 MHC I 、 albumin 、 CK18 、 AFU 、 cancer stemness marker-CD44 且 Akt pathway 被活化。在目前有限的 小鼠 HCC syngeneic HCC cell line 中 可增加一個選擇。 311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