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09年度 附錄

援交通基礎設施設計、維護事宜,進行大氣腐蝕因子調查與金屬腐蝕試驗,目前 為國內提供產官學各界完整長期金屬材料腐蝕環境分類參考應用之唯一單位。為 利公共工程之防蝕設計,延長結構物之使用壽齡降低維護成本,避免或減少工安 事件發生,降低社會成本及提高經濟效益,將持續進行大氣腐蝕因子調查與金屬 腐蝕試驗。 十二、因應未來國家推動離岸風電及能源轉型發展需要,臺灣港口將成為綠能產業最重 要的對外門戶,港埠建設計畫更決定綠能推動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對於交通部 已將「臺中港 2.0 計畫」及「推動智慧港口服務」列入重要施政目標,後續精進 將藉由物聯網技術研發,提供港埠、棧埠、港內船舶、車輛等即時性交通資訊, 減少港區壅塞、並提升港埠作業效率與競爭力。 根據德國智庫「德國看守 (Germanwatch) 」在 110 年 2 月發布之第 16 版「全球 氣候風險指數」 (Global Cl imate Ri sk Index 2021) 報告, 89 年至 108 年之間,全 球共有 11,000 次以上的極端氣候事件,直接導致超過 47.5 萬人喪生,並造成超過 2.56 兆美元的經濟損失;另根據世界銀行出版的「 Natural Di sas ter Hot spot s–A Global Ri sk Anal ys i s 」一書中指出,臺灣在天然災害危險國家排行中「名列第 1 」,且有超過 73.1 % 的我國國土及人口暴露在颱風、洪水、山崩及地震的天然災害危險下,加之未來 可能的氣候暖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出現頻率增加之衝擊,對社會、經濟及民生等影響甚 鉅。隨著國家經濟的繁榮,氣象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層面愈來愈廣,影響的程度亦愈來愈 深。有鑑於此,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積極全面提升氣象及地震科技水準,以提高氣象預報 及地震測報效能,期能減輕氣象及地震災害所可能造成的損失。為因應氣象科學技術進 展及民眾對氣象資訊之需求日殷,氣象局舉辦「氣象建設發展學者專家座談會」,邀集 頂尖氣象學者專家給予意見及願景指導並廣泛討論,以期氣象局主辦之科技計畫能與國 內外研發資源充分結合,加速相關能力構建,開展新時代的氣海象測報服務。為持續精 進預測報技術,氣象局於 109 年 6 月 30 日推出「鄉鎮沿海預報」服務,針對濱海鄉鎮 或島嶼共 120 個沿海區域提供未來 48 小時之逐 3 小時海氣象預報資訊,讓使用者更能 掌握海氣象變化時序,以利各項沿海活動之參考使用。在地震預警方面,自 109 年 1 月 1 日實施新震度分級,將 5 級細分為 5 弱、 5 強, 6 級細分為 6 弱、 6 強,合計共 10 級。 新制可使震度影響之描述更符合實際感受,有助提升我國救災、公共與民間單位地震應 變效能。 展望未來,穩定的科技計畫經費支持,是氣象局永續發展氣象科技並持續進步的重 要關鍵。氣象局將繼續透由執行科技發展計畫,研發並提供最優質的氣海象及地震監測 237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