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109年度 附錄
中央研究院之科技研發績效 (5) 以小菇屬基因體解析真菌發光之演化 夏季夜晚,除了螢火蟲,還有某些野菇 ( 蕈類 ) 也在樹下散發著微微冷 光!為何會有蕈類發光一直是演化學家好奇的問題。最新研究指出,蕈類最 早的發光基因簇始於 1.6 億年前,同時,團隊也發現這些基因由於特殊的演 化機制被逐漸淘汰。本研究用臺灣物種解開生態謎題,也將有助於發光基因 轉殖於植物的的應用。研究團隊本次特別針對三大含有發光真菌的支系之一 的小菇支系內的臺灣四種發光及一種不具發光的物種,解序其基因體。小菇 支系具有約 600 個物種,但僅 11 % 具發光特性。沿著基因線索往前追溯, 再透過化石資料校正及分析 42 個菇類總共五十萬多個基因,團隊推估出世 界上第一株發光蕈類,應出現於距今 1.6 億年前的侏羅紀。因為發光基因簇 位在高變異的位置,在演化過程中被不斷重組,部分蕈類發光的功能也因此 漸漸被淘汰,導致現今存在的發光基因也就散落在不同分支。而目前之所以 還有發光蕈類存在,可能是因為其冷光剛好對適應環境有所幫助,例如,可 透過光線吸引昆蟲啃食、幫助散播孢子。 (6)ST ING 奈米激活劑於抗癌化學免疫療法之應用 作為癌症免疫治療的候選藥物, ST ING 激活劑及其劑型為近年癌症免疫 療法上廣受矚目的候選藥物,但在 ST ING 激活劑的使用上仍然存在許多的問 題和挑戰。例如關於 ST ING 激活劑遞送對於癌細胞是否直接刺激的益處仍有 許多爭論。有研究顯示腫瘤中過度的 ST ING 活化對 T 細胞的擴張產生消融作 用,進而損害抗癌適應性免疫力,因此讓 ST ING 激活劑為基礎的癌症免疫療 法受到限制。本工作通過靶向癌細胞的 ST ING 奈米激活劑來解決上述問題, 利用奈米粒子將 ST ING 激活劑送入癌細胞後,接下來的化療可產生具高免疫 原性的細胞碎片同步遞送腫瘤抗原和“危險信號”以刺激免疫系統。此策略 有效協調的抗原呈遞和 I 型乾擾素 ( I FN) 信號傳導,從而激活 ST ING 激活劑 22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