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108年度 附錄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之科技研發績效 伍、檢討與展望 當資通訊科技 、 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後 , 智慧化的生活型態將深 刻改變人們工作與消費的方式 , 未來新農業科技策略之發展規劃更應擁抱此趨勢潮流順 應而變 , 藉由產官學研在不同領域專業知識之整合 , 共同厚植基礎研究與技術量能之研 發 , 以落實跨域技術開發鏈結與產業化發展應用 , 不僅積極提升創新科技與跨域技術之 整合發展 , 更為農產業帶出新的跨域合作研發模式與經濟服務體系 , 以因應面對極端氣 候挑戰 、 自然環境資源永續利用 、 農事勞力缺工等多項問題提供科技解決方案 , 促使未 來農業能達到效率 、 安全 、 低風險之農業產業情境 。 此外 , 藉由資通訊軟硬體的支援及 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 , 共享經濟之概念也隨之孕育產生 , 綜觀目前社會此概念亦正加速 滲透到人們食衣住行等諸多領域 , 依靠團體合作的方式 , 讓社會資源重新流通 , 將時間 、 空間 、 機具物品等資源 , 提高閒置資源的使用效率 , 達到土地共享 、 機具共享 、 技術共 享及服務共享等 , 創造農產業更大的市場價值 , 使共享者獲取額外收入 、 生產者獲得便 利 、 消費者也得到優惠 , 創造多贏局面 , 以創新策略思維 , 將關鍵技術與研發根留臺灣 , 以市場導向推動臺灣優良農業技術 、 資材等外銷輸出 , 發展臺灣農業品牌 , 強化競爭力 , 開拓新市場 。 面對全球的極端氣候與農產品需求的改變 , 在農業科技技術發展日益突破之下 , 新農業科技重點投入方面不僅是純粹追求生產之極大化 , 或單一傳統技術的提升 , 更需 要導入跨域科技合作 , 進一步提升 「 農業活動精準性 」 (Prec i s ion) , 讓育種 、 生產 、 產量更具規格化 , 達到可預測性之田間生產 ; 讓投藥 、 灌溉 、 施肥等更精確 , 降低自然 資源浪費與環境友善 。 另透過逆境品種 、 生產設施及模式等 , 提升 「 農業生產韌性 」 (Res i l ience) , 讓動植物更能適應極端氣候的挑戰 , 對諸多環境風險及干擾因素下 , 仍 維持穩定及高質量的能力 , 同時在面臨不可抗拒天然災害之下 , 加速其調適與恢復能力 , 使農業生態系統更具彈性 。 未來整體農業科技施政 , 將以 「 提升農業基盤研發量能 」 與 「 整合新興跨域科技 」, 活化整體農業研發動能 , 並投入因應氣候變遷 、 新興育種科技 、 跨域多元加值 ( 例如資料科學等新技術導入與跨域合作 ) 等重要議題區塊 , 將技術成果布 局國際市場 , 另協助政策推動將過去注重生產品質逐漸提升至要求到貨品質 ( 例如冷鏈 、 多元加工 ) , 將過去注重生產量逐漸調整為能夠精算需求量 , 同時 , 對於環境資源永續利 用與增裕亦將投入一定比重 , 期望透過新農業科技的各項政策與措施 , 整合起跨域新能 量 , 創造可預測性之安全生產體系 , 同時發展前瞻新科技 , 邁向高恢復力之韌性永續農 業 , 以臺灣深厚的農業科技實力 , 打造 「 科技創新 、 生態永續 、 價值共享 」 的科技新農 業 ( 圖 13 ) 。 276

RkJQdWJsaXNoZXIy NDEyM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