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主管機關科技研發績效 彙整
2 編輯說明 科技部彙整各主管機關科技研發績效編成【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已行之有年,往 年編輯重點為描述政府各科技主管機關的成果效益與量化績效統計,104 年度則首度由財團法人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承接編撰業務,負責我國科技研發投入與成果之綜整編 撰。改以主題方式描繪我國的研發效益與國家競爭力,並選擇重點領域進行專題分析,以期增進 各界對我國科技研發投入與成果之認知,並有效記錄科技發展軌跡。【107 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 發績效彙編】除延續前一年的作法,另針對產業創新政策之推動過程與成果進行彙撰。 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共分為本文與附錄兩部分,本文又可分為四大篇,分別是總論、 國家競爭力、專題分析,以及創新政策。首先,總論是以描述各主管機關運用科技研發資源之投 入與產出概況為主,投入項目包含科技研發目的、科技預算配置、人力投入等,產出方面則以政 府整體的量化成果進行綜述,包含論文、技術報告、專利、技術移轉,以及技術服務、促進廠商 投資等相關效益。透過各主管機關科技研發資源之投入與產出概況,進一步探討我國科技研發對 產業競爭力、經濟表現以及人民生活所帶來的貢獻。 其次,在國家競爭力部分,撰述主軸為我國整體的科技研發投入情形,並進一步比較我國公 私部門在研發投入上的差異,以及全國研發資金與人力的國際水準,最後再以國際知名的國家競 爭力評比,例如:IMD世界競爭力報告與WEF 全球競爭力報告,作做為我國整體科技研發成效 的間接衡量方式。 第三篇的專題分析則偏重我國科技方案與計畫、產業發展、國民安全相關的科技主題,包含 人工智慧、氣候變遷與災害防救、科技人才培育與延攬等,經由盤整各科技主管機關之施政目標 與成果,聚焦描述政府投入的相關科研成果。第四篇為創新政策,以我國政府刻正推動的產業創 新政策為主軸,彙整各推動中心的科技計畫相關成果,包含:亞洲‧矽谷、生技醫藥、綠能科技、 智慧機械、農業發展等。另,本書附錄則彙整各主管機關於107 年度執行科技計畫之科技施政 目標、策略及執行措施,以及其資源投入與具體產出等成果。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3 目錄 第一篇 總論.........................................................................................................5 一、前言 ..................................................................................................6 二、政府研發投入與產出...........................................................................7 第二篇 國家競爭力............................................................................................. 43 一、各國整體研發投入現況 ..................................................................... 44 二、國際競爭力評比 ............................................................................... 51 三、未來展望與挑戰 ............................................................................... 60 第三篇 專題分析 ................................................................................................ 63 人工智慧 ................................................................................................ 64 氣候變遷與災害防救 ............................................................................... 72 科技人才培育與延攬 ............................................................................... 87 第四篇 創新政策 ................................................................................................ 99 亞洲‧矽谷 .......................................................................................... 100 生技醫藥 .............................................................................................. 108 綠能科技 .............................................................................................. 117 智慧機械 .............................................................................................. 124 農業發展 .............................................................................................. 134
4
5
6 一、前言 在人工智慧與5G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下,2017 年被定義為AI 元年,而2019 年更被定 為5G元年,隱含著新興科技已離開實驗室並正式導入實務上的應用,各主要大國、創新標竿國 家紛紛投入資源,以期能在這場全球科技競合之際搶得先機,並透過發揮自身優勢以佔得一席之 地。另一方面,因全球化規模持續擴大,各主要國家為保護自身的利益與競爭優勢,使得國際政 局紛擾不斷,再加上地緣政治的衝突,各國在科技的競合也更顯激烈。科技創新做為國家發展的 驅動力,與此同時,科技也擔負著保護國家優先利益的武器,甚至是國際談判的籌碼。 在全球各產業紛紛推動數位化轉型的發展過程中,AI 不論在自然語言處理、影像辨識、決 策輔助資訊提供等面向都有著厥偉的發展,並可供製造、交通運輸、金融服務、廣告行銷,甚至 是科學研究等產業應用,可預期AI 對各行各業的智慧化加值潛能,促使其應用潛力與對各產業 的影響將是不可限量,5G則是最重要的促動者(Enabler),因而促使各國除了大量投入資源以推 進AI 發展外,也紛紛搶攻5G市場與技術創新。 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扮演著具備前瞻角色的科技引領者,在新興科技一波又一波的來 襲前,政府必須預先評估科技創新的發展能耐、對社會經濟的效益,更要具備搶得先機的能力。 隨著AI、5G、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政府戮力投入相關技術的研發,透過鼓勵跨領域 與跨界合作、政策工具的運用,以期能在全球化的競逐中,進一步脫穎而出,並強化我國的科技 競爭力。 臺灣雖面臨地狹人稠、自然資源有限的困窘,但研發人力的平均質量高且政府長期挹注大量 的研發資源,使得各種科技多有明顯的創新進展,另一方面,我國的產業經濟發展又奠基於科技 創新,兩者相輔相成。因此,運用科技創新提升臺灣的競爭力並在全球競合中占有一席之地,已 成為政府積極推動科技創新的主要目標。我國在人工智慧、5G、物聯網、工業4.0 等創新科技 的發展中,也研擬了因應方案,包含科技人才培育與延攬、高效能運算晶片、雲端與邊緣運算等, 以期能引領國內各界投入相關的科技研發,進而使我國的產業達到智慧化並促進經濟發展。 就我國的科技策略而言,政府必須考量在有限的資源下,針對探索未知的基礎研究、產業發 展優勢,以及在前瞻趨勢之投入比率進行策略與資源配置規劃,以期能有效運用資源,並發揮槓 桿效益。針對科技創新議題,政府也已推出產業創新方案分別因應之,包含:亞洲 ‧ 矽谷、生 技醫藥、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及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等,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並達成國 家發展願景。 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源於科技研發,產出的豐碩成果必須以系統化方式展現,以利於各界人 士了解政府整體施政作為與成果,藉以強化溝通並獲取支持。本書將政府進行科技研發之目標略
總論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7 分為卓越研究、產業競爭力、美好社會等。其中,卓越研究的範疇包含學術研究、培育學術人才, 以追求知識增量為主要目的;產業競爭力則是透過創新研發以追求產業成長、強化產業領導地位、 促進就業為最終目的;美好社會則是政府透過科技研發以對人民生活與整體社會產生貢獻,包含 提升健康與福祉、安全、能源效率及社會包容等。 二、政府研發投入與產出 為檢視中央政府投入於科技研發所產生之效益,科技部每年請各主管機關盤點年度科技預算 投入與產出情形,並彙整編撰為「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在投入面向可略分為經費與人 力兩方面,就投入經費而言,107 年度中央政府投入科技研發經費包含由國庫撥入110,626,582 千元,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結存支應3,149,000 千元,以及石油及能源基金投入經費 4,887,000 千元,合計投入科技研發經費為118,662,582 千元,各主管機關之科技研發預算占比 如表1-1所示。 為執行科技研發與科技管理相關事務,各主管機關107 年度配置科技管理人力,除以自行 辦理( 研究) 科技事務外,並以合作、委託、補( 捐) 助等方式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 發展、系統發展、人才培育、環境建構、法規制訂、計畫管理、調查、成果應用與推廣等各類型 計畫。整體計畫人力運用情形如後續章節所示。 在研發產出方面,就量化指標而言,各主管機關107 年度在學術成就方面計發表國內外論 文86,119 篇;在技術創新方面計獲得國內外專利4,554 項、技術移轉3,349 件,技術移轉國內 外組織達3,138,251千元,在經濟產業方面則促進廠商投資499,814,673千元;在質化效益方面, 包含:技術商品化衍生效益、環境改善或體系建立、提高產品競爭力、制定政府或產業技術與標 準、形成政策或法規標準、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各主管機關均就其職掌業 務致力於推動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並鏈結科技研發與經濟成長、提升社會福祉、強化環境保護安 全等,其績效成果詳見後續章節與附錄。 ( 一 ) 經費投入 107 年度中央政府各主管機關之科技研發預算總數合計為118,662,582 千元,各主管機關 的科技研發經費中,占比最高為科技部38.62%( 其中6.7%,計3,055,596 千元,屬行政院國家 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跨部會署計畫經費)、其次為經濟部占30.61%,中央研究院( 以下簡稱中研院) 占9.84%,其他各主管機關合計占20.93%。
8 表 1-1 各主管機關 107 年度科技研發經費預算數 主管機關 107 年度預算數 ( 千元 ) 107 年度預算數 (% ) 中央研究院 11,674,471 9.84 國史館 45,850 0.04 行政院資通安全處 378,423 0.32 行政院資訊處 31,400 0.03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 40,293 0.03 內政部 2,214,392 1.87 國防部 176,100 0.15 財政部 845,178 0.71 教育部 4,750,994 4.00 法務部 289,210 0.24 經濟部1 36,317,364 30.61 交通部 1,292,497 1.09 勞動部 223,331 0.1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4,425,968 3.73 衛生福利部 4,998,637 4.2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393,268 0.33 文化部 1,884,372 1.59 科技部2 45,821,050 38.62 國家發展委員會 996,899 0.84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15,270 0.01 原住民族委員會 192,000 0.16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5,126 <0.01 行政院主計總處 15,622 0.01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56,232 0.05 國立故宮博物院 121,538 0.10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740,983 0.62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705,035 0.59 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 8,479 0.01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2,600 <0.01 合計 118,662,582 100.00 1 經濟部法定預算數含石油及能源基金 4,887,000 千元。 2 科技部預算數包含跨部會署科發基金計畫 3,055,596 千元,以及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以結存支應 3,149,000 千元。
總論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9 ( 二 ) 人力投入 為推動科技研發相關工作,各主管機關107 年度投入科技管理總人力為4,063 人。除自行 辦理( 研究) 科技事務外,也透過合作、委託、補( 捐) 助等方式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 術發展、系統發展、人才培育、環境建構、法規制訂、計畫管理、調查、成果應用與推廣等各類 型計畫,科技計畫參與人力共計107,392 人年。 進一步分析107 年度各主管機關所投入的科技管理人力之學歷,可發現我國研究人員以博 士級與碩士級研究人員為主力,碩士學歷者1,755 人最高,占總科技管理人力43.20%,博士學 歷者1,388 人次之,占總科技管理人力34.16%,科技管理人力之學歷結構如圖1-1。 圖 1-1 107 年度科技管理人力統計表-依學歷區分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高中(職), 1.06% 其他, 0.05% 專科, 2.58% 學士, 18.95% 碩士, 43.20% 博士, 34.16%
10 我國107 年度科技管理人力共計有4,063 人,依專長領域區分,以工科1,139 人最高,占 28.03%,理科為919 人,占22.62%,人文占19.27%,其餘社會( 含商)、醫學、農學及其他 專長分別占14.08%、8.81%、7.09%及0.10%。詳如圖1-2 所示。 圖 1-2 107 年度科技管理人力統計表-依專長領域區分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理, 22.62% 工, 28.03% 醫, 8.81% 農, 7.09% 人文, 19.27% 社會(含商), 14.08% 其他, 0.10%
總論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11 107 年度科技計畫參與人力共計107,392 人年,由圖1-3 可知我國計畫參與人力中,以助 理級參與比率最高,共投入33,804 人年,占總計畫人力的31.48%,其次為研究員級( 含特聘) 共計28,342 人年,占計畫總人力的26.39%,副研究員級共計19,617 人年,占計畫總人力的 18.27%,助理研究員級占15.43%,投入人力合計為16,566 人年。 圖 1-3 107 年度計畫人力運用情形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研究員級(含特聘), 26.39% 副研究員級, 18.27% 助理研究員級, 15.43% 助理級, 31.48% 技術人員, 3.28% 其他, 5.15%
12 ( 三 ) 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產出概況統計 若分別以量化與質化的方式呈現科技研發成果,可發現各主管機關科技研發之質化效益主要 可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卓越研究、產業競爭力、經濟表現及美好社會。推動卓越研究以厚實知 識基礎,透過促進研究成果產業化,建立產業所需之基礎環境,以提升產業領導地位與競爭力, 進而透過擴大就業、增加研發投資來提高我國的經濟表現,增進我國人民生活福祉以邁向美好社 會。其質化效益的呈現通常包含:透過產官學研合作研發關鍵技術、建置大型研發平台、制定產 業技術/ 標準/ 法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創造就業,以及強化社會安全等,其 績效成果詳見各主管機關科技研發績效內容。 科技研發績效的量化成果包括科技論文、技術報告、專書著作、專利與技術移轉,以及技術 服務收入、提升產值與促進廠商投資等方面,以下將就主要的量化成果進行說明。 1. 科技論文、技術報告、著作 / 出版品統計 107年度各主管機關之科技論文、技術報告、著作/ 出版品發表統計,如圖1-4所示。 科技論文發表總數為86,119 篇,包含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及專書論文等,整體而言,多 數的科技論文發表為國外科技論文,發表篇數合計為61,935 篇,占科技論文總發表數的 71.92%;國內科技論文合計發表24,184 篇,占科技論文總發表數的28.08%。技術報告 與著作/ 出版品合計占6.19%。 圖 1-4 107 年度科技論文、技術報告、著作 / 出版品統計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著作/出版品, 0.79% 科技論文發表, 93.81% 技術報告, 5.40% 科技論文發表(國外) 71.92% 科技論文發表(國內) 28.08%
總論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13 各主管機關107 年度產出的科技論文、技術報告、著作/ 出版品中,科技論文總計發 表86,119 篇,以科技部最高,共計發表論文76,708 篇,占科技論文產出89.07%,其次 為中研院的3,915 篇,占4.55%;技術報告總計發表4,961 篇,科技部占比最高,共發表 2,503 篇,占總技術報告產出之50.45%,其次為經濟部的1,315 篇,占26.51%;著作/ 出版品總發表數為723 項,以科技部的335 項最高,占總著作/ 出版品產出之46.33%, 其次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113 項,占15.63%,詳如表1-2。 表 1-2 各主管機關 107 年度產出科技論文、技術報告、著作 / 出版品 主管機關 科技論文發表 ( 篇 / 章 / 本 ) 技術報告 ( 篇 ) 著作 / 出版品 ( 項 ) 中央研究院 3,915 83 77 內政部 186 20 22 國防部 29 53 0 教育部 88 0 9 法務部 22 0 0 經濟部 823 1,315 17 交通部 192 53 40 勞動部 65 7 8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246 0 113 衛生福利部 1,434 168 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7 2 0 文化部 29 6 4 科技部 76,708 2,503 335 國立故宮博物院 4 0 0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333 751 3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0 0 14 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 16 0 0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2 0 0 合計 86,119 4,961 723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14 2. 專利與技術移轉統計 政府推動科技研發的主要目標之一即為開發創新技術,並將其成果推展至產業應用, 而為保護其創新的成果,各研發單位透過申請智財保護以避免被盜用而損失自身權益。代 表一國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多以專利申請與核准,以及技術移轉為主。107 年度各主管機 關的專利核准數共計4,554 項,其中,又以國內發明專利占比53.34%最高,其次為國外 發明專利,占35.55%,國內新型/ 設計專利占10.19%,國外新型/ 設計專利占0.92%, 如圖1-5 所示。各主管機關中又以科技部的專利核准數最多,共2,236 項,其次為經濟部 的1,977 項,其餘各主管機關因施政目標不同,較無相關專利。 圖 1-5 107 年度專利核准項數統計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技術移轉(Technology Transfer) 是指技術提供者透過簽訂技術移轉合約或其他契約的 方式,讓技術需用者或技術接受者依據合約規範使用技術、機器設備、技術資料、製程資 料或其他資訊與服務。技轉件數與金額往往也隱含了技術創新的質量,而技術移轉可略分 為下列三種, (1) 技術輸入:指經由技術合作、技術授權、技術指導、投資國外高科技事業等方式取 得國外先進之技術,引進國內者。 (2) 技術輸出:指經由技術合作、技術授權、技術指導、投資國外高科技事業等方式, 新型/設計專利(國外), 0.92% 新型/設計專利(國內), 10.19% 發明專利(國外), 35.55% 發明專利(國內), 53.34%
總論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15 直接供應國內技術予國外買主者。 (3) 技術擴散:指經由互相技術合作、技術授權、技術指導、投資等方式,將技術移轉 國內組織者。 107 年度各主管機關之技術移轉金中,技術輸入總額為9,784 千元,以經濟部9,784 千元為主;技術輸出總額為293,776 千元,以經濟部241,737 千元最高,占技術輸出 的82.29%,科技部41,251 千元次之;技術擴散總額為2,844,475 千元,其中以經濟部 1,441,446 千元最高,占50.68%,其次為科技部1,284,528 千元,占45.16%,如表1-3 所示。 表 1-3 各主管機關 107 年度量化指標統計表 - 技術移轉金 主管機關 技術輸入 ( 從國外引進 ) ( 千元 ) 技術輸出 ( 技轉國外組織 ) ( 千元 ) 技術擴散 ( 技轉國內組織 ) ( 千元 ) 中央研究院 - 8,788 12,456 內政部 - - 233 國防部 - - 9,909 經濟部 9,784 241,737 1,441,446 交通部 - - - 勞動部 - - 18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2,000 70,619 衛生福利部 - - 1,170 科技部 - 41,251 1,284,528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 - 23,932 合計 9,784 293,776 2,844,475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進一步分析107 年度各主管機關核准專利數與技術移轉可得知,核准專利數以科技部 的2,236 項最高,占總核准專利49.10%,其次為經濟部的1,977 項,占43.41%,其餘主 管機關合計占7.49%;技術移轉以經濟部的1,436 項居冠,科技部為1,423 項次之,如表 1-4。
16 表 1-4 各主管機關 107 年度量化指標統計表-核准專利與技術移轉 主管機關 核准專利 ( 項 ) 技術移轉 國內 國外 合計 技術輸入 技術輸出 技術擴散 合計 中央研究院 31 76 107 - 82 43 125 內政部 6 - 6 - - 4 4 國防部 1 3 4 - - 15 15 教育部 1 - 1 - - - - 法務部 2 - 2 - - - - 經濟部 1,121 856 1,977 9 19 1,408 1,436 交通部 1 - 1 - 4 6 10 勞動部 25 10 35 - -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5 20 45 - 1 308 309 衛生福利部 10 31 41 - - 3 3 科技部 1,616 620 2,236 25 48 1,350 1,423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54 45 99 - - 22 22 合計 2,893 1,661 4,554 34 154 3,161 3,349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3. 技術服務收入、提升產值與促進廠商投資統計 除了創新技術研發以外,政府規劃與推動科技計畫的另一個目標即為協助與促進產業 發展,其推動方式為提供技術服務以利廠商提高生產效率或效能,並透過帶動廠商研發投 入以提升整體產值。其中,技術服務收入係指提供規劃與評審、技術督察與指導,以及專 業技術服務事項而產生之收入;促進廠商投資金額係指技術服務、技術移轉或產學合作等 活動促使廠商增加經費進行研發、生產或成立新公司等投資。 107 年度各主管機關的技術服務總收入為4,949,062 千元,其中以經濟部年度技術服 務收入最高,共2,835,126千元,占技術服務總收入的57.29%;其次為科技部的1,092,719 千元,占22.08%,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排名第三,技術服務收入合計為865,229 千元, 占比為17.48%。 107 年度各主管機關的提升產值合計為151,363,483 千元,其中以經濟部最高,提升 產值為146,991,184 千元,占總提升產值的97.11%;其次為科技部的3,040,690 千元, 占比為2.01%。 107 年度促進廠商投資金額合計為499,814,673 千元,其中以經濟部最高,促進廠商
總論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17 投資金額為486,441,644 千元,占總促進廠商投資金額約97.32%,科技部占2.15%,促 進廠商投資金額為10,758,848 千元,各主管機關之技術服務收入與促進廠商投資金額如表 1-5 所示。 表 1-5 107 年度各主管機關之技術服務收入、提升產值與促進廠商投資金額 主管機關 項數 技術服務收入 ( 千元 ) 提升產值 ( 千元 ) 促進廠商投資金額 ( 千元 ) 中央研究院 45 57,021 - 57,021 內政部 1,435 42,980 - - 國防部 22 9,523 - 308,200 法務部 317 3,213 - - 經濟部 13,338 2,835,126 146,991,184 486,441,644 交通部 12 - - - 勞動部 34 - -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25 31,518 986,609 1,732,465 衛生福利部 21,046 11,733 120,000 352,11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0 - - - 文化部 5 - 225,000 163,980 科技部 202,068 1,092,719 3,040,690 10,758,848 國立故宮博物院 3 - - 400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158 865,229 - - 合計 238,718 4,949,062 151,363,483 499,814,673 資料來源:各主管機關,科政中心彙整 ( 四 ) 卓越研究 在推動卓越研究以厚實研究知識基礎的目標下,我國政府持續進行相關政策與計畫,藉以提 升學術研究動能、促進國際合作與培育學術人才等。以下將分別就各主管機關運用科技計畫提升 我國學術研究能力、強化國際合作之鏈結,以及增進人才的培育與延攬等貢獻進行描述。 1. 學術研究 科學研究之目標在於探索未知,突破人類知識邊界,並透過知識發展改善人類生活。 中央研究院( 以下簡稱中研院) 的首要任務即為學術研究,藉由任務導向的基礎研究,期能 解決根本性的議題,並進一步將基礎研究成果導向實際應用,解決當前世界所面臨的迫切
18 課題,對社會產生貢獻,增進人類福祉,發揮學術研究的價值。中研院107 年學術研究成 果重點摘述如下: 中研院長期投入數學、物理、化學、天文研究,為人類知識進展貢獻心力,且不斷發 展有助於促進人類生活福祉與便利的各種應用科技,例如:在新材料物理化學、空污研究、 地震機制、無線通訊等不同領域,持續投入人力與經費進行研發。107 年在黎曼幾何、粒 子物理、拓樸材料、光催化反應、地球深部熱傳導、恆星形成機制、高維度資料的視覺化、 超冷原子技術、超穎透鏡、空污對海洋的影響、無線通訊的品質提升等主題,均有相當具 影響力的成果。 (1) 「生物醫學」相關研究:致力於疾病成因、預防與因應策略的探討。在心血管疾病 方面,發現濫用抗生素將導致腸道菌相的失衡,影響細菌的主要代謝產物「短鏈 脂肪酸」,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另外發現第十型葡萄糖運送子(Glucose Transporter 10, GLUT10) 可調節粒線體功能和氧化態恆定,與維持健康的主動 脈血管組織跟收縮壓有關。在癌症相關研究方面,發現Paraspeckle Component 1(PSPC1) 是癌細胞重新編程(Reprogramming) 惡化轉移的主導基因,提供研發 抗癌的新標及製藥的新契機;在其他病變方面,解開肌凝蛋白Myosin-Va 參與前 囊泡運送到纖毛之初始形成的過程,對未來瞭解多種纖毛相關疾病提供一個分子機 轉的基礎。在神經生物學方面,建立了果蠅區域中介神經元的發育圖譜,未來可探 尋調控神經細胞發育、病變及死亡的機制;藉由果蠅腦中的蕈狀體的研究,揭露飢 餓與飽食訊號以調控覓食行為的神經機轉。除此之外,在新穎疫苗和藥物的開發, 以及酵素的設計和寡醣分子的合成皆有關鍵性的進展。 (2) 「生物農業」研究:完成白花蝴蝶蘭臺灣阿嬤基因體解序與序列組裝,建立第一個 蝴蝶蘭染色體圖譜,完成蘭科植物第一個遺傳連鎖圖譜,此研究成果將可應用在蝴 蝶蘭的育種研發和性狀改良。此外,在植物中發現一個新的胜肽家族IRON MAN (IMA),是植物從土壤中攝取鐵的必要基因,為未來生產富含鐵的作物開闢了一條 新途徑。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是作物糧食生產所不可或缺的胞器,中研院發 現TIC236是葉綠體內外膜蛋白運輸機組的連接橋樑,此運輸機組的骨架源自細菌, 是維持葉綠體功能所必需,此研究發表於世界頂尖的自然期刊。中研院在植物如何 因應環境逆境方面,如光和溫度,亦有突破性的進展。這些研究成果將可提供在環 境變遷下新農業的因應策略及分子育種的新標的。 (3) 「生物多樣性與演化」研究:首度發現一群新的岩內生厭氧綠硫菌(CoralAssociated Prosthecochloris, CAP) 具有固氮、固碳等功能,提供珊瑚共生體養
總論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19 分,為珊瑚骨骼內的優勢菌群。統整全球超過70%鳥種的鳥巢特徵,從鳥巢結構、 築巢位置,以及附著方式等三個面向,發現鳥巢特徵的演化在鳥類的演化史中,扮 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利用酵母菌的研究提出一個生物演化的典範轉移,發現即使 生物失去必要基因,也能演化求生。此觀念可以被運用到生物系統的優化,提供未 來設計調控生物系統的新路徑。 (4) 臺灣研究:中研院的臺灣研究,包含了不同學科與專業的多元視角,並且兼顧歷史 與當代的面向,由此建構出臺灣人文活動與社會制度等不同主題的豐富內涵。透過 對臺灣社會整體發展脈絡的完整考察,一方面有助於清楚掌握臺灣各種現況的歷史 淵源與制度條件,另一方面更有助於為臺灣當前面臨的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問 題,提供反思與改革的基礎。 (5) 國際關係研究:中研院向來重視國際發展與世界脈動,更關心國際局勢對臺灣的影 響。107 年度的相關研究成果,包括探討中國大陸的崛起如何牽動國際情勢,以及 中國大陸外交決策模式的變化等重要國際議題。中研院在國際與區域關係方面的研 究成果,除了展現對世界局勢,包括許多當前熱門國際政治、社會與經濟議題的充 分瞭解與深入探究,更應能藉此提供政府施政方向的參考與具體政策建議。 (6) 文史哲學研究:中研院在文史與哲學方面的研究素來富有盛名。107 年度的相關成 果繼續累積研究能量,深化人文素養,除了涵蓋豐富、多元的主題之外,更呈現大 範圍的時間與空間跨度。其內容與研究方法的多樣性,預期將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的整體進展,發揮可觀的貢獻。 (7) 社會、制度與文化研究:中研院在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同樣呈現多元、豐富 且質量俱佳的特色。107 年度的相關成果當中,有許多致力於探究各種不同制度設 計,例如經濟模型或法律管制措施等,對人類行為與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這兩者 彼此間的交互影響。這些制度與行為的相關研究,將能促進對吾人所處社會與文化 情境的深入理解,進而提供具體政策選擇的依據。 基礎研究對於我國科技研發實力之養成,奠定了紮實的基礎,透過自由的學術研究風 氣,提升我國在科技研發各領域的知識發展量能。科技部運用研究計畫補助機制,持續推 動學術研究品質之提升,強化學術研究多元價值,並推動產學合作計畫增強學術研究與產 業發展的結合,強化科技原創實力,提升我國學術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建立我國整體 的研究量能產生偌大貢獻。 科技部107 年補助專題研究案共計11,960 件,涵蓋領域包括自然科學及永續、工 程、生物科技、人文社會及科學教育等,產出成果豐碩,對提升我國學術地位產生相當程
20 度的貢獻與影響力。近年我國論文發表逐漸自重視數量改為質量並重,在品質及影響力 相關指標表現超越國際平均成長,科技部為提升我國學術研究之影響力,給予研究人員更 大的自由度並強化研究計畫的產出效益,調整了補助機制,強調研究主題需具備原創性 (Innovation) 及產出成果效益(Impact),逐步引導研究人員摒棄跟隨式之研究主題及過分 重視論文發表量的心態,並引導計畫主持人追求研究的原創性及影響力,發表高品質學術 論文以提高被引用率,同時確保研究成果之具體產出與擴散效應,發揮學術、經濟、社會 等多面向之影響力,落實推動研究成果與學術成就質量並重之目標。 科技部之專題研究計畫係國內大專校院研究人員主要研究經費來源,對於我國科技研 發實力之養成與奠定紮實基礎相當重要。為鼓勵科技創新及跨領域研究,透過研究計畫申 請及審查機制之調整,給予研究人員更自由開放的嘗試空間,並強調研究成果對促進學術 研究能量的正面影響。各基礎研究領域分別略述如下: (1) 自然科學研究發展 透過補助研究計畫執行,支持學術研究發展,追求學術卓越並發展關鍵技術,提 供前瞻產業發展和創新經濟的進步力量,也同時持續透過博碩士參與專題研究計畫培 育各類型科學人才。以光電化學材料、半導體物理、永續環境科學等研究領域為例, 近年在落實應用與國際合作均有突破,展現以基礎科學研究鏈結國際與衍生社會應用 效應。 (2) 工程科技發展 可分為民生化材、機電能源及電子資通三大領域;藉由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促進 基礎知識之創新與累積,並強化計畫參與人員之研究能量,以提升學術水準及增加人 才培育的深度與廣度。各領域研究計畫成果,除了與學術成就、技術創新有關之國際 重要學術研討會或期刊之論文篇數、被引用及影響係數、論文獲獎等外,並培育及延 攬各級人才。 (3) 生物、醫、農科學研究發展 生物、醫、農科學研究發展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其所累積的學理、知識與技術, 衍生了後端醫療、農業、保健、食品工業、製藥等產業的應用價值。生物、醫、農科 學研究發展以生物科學、農業科學、醫藥衛生及醫學科學四大領域推動之;藉由專題 研究計畫補助、人才培育與延攬等,提升生物醫農科學整體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育、 健全研發基礎環境與競爭力。 (4)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與科學教育研究 除提升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術成果品質與數量外,亦推廣科學教育,培養未來
總論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21 科技產業社會所需之人才,增加弱勢與學習不利族群之科學學習機會,提升民眾科學 素養與能力。配合五加二產業創新及新南向政策,導入人社與商管研究,探討新興科 技的創新經營模式,深化剖析科技及經濟成長背後對人文社會永續的發展關係,並以 連結在地、關懷本土的精神,建立企業個案深度研究,提供相關產業營運轉換或升級 時之模型參考,建構適合臺灣社會文化的永續創新經營模式。 2. 國際合作 科技部與國外機構透過簽署協定或備忘錄以鋪建雙邊國際合作架構,針對優先推動領 域,協議共同出資,促進研究人員雙向互訪交流,並共同辦理主題型研討會媒合雙邊國際 合作研究計畫。除透過國際鏈結強化研發能量與人才培育,亦扣合重點產業前瞻佈局激勵 新興技術研發,朝推動創新創業目標邁進。科技部除深化與先進國家科技合作外,亦配合 新南向政策擴大與東南亞重點國家深耕雙邊及多邊科技合作平台,並適時提高共同研商互 利互惠之跨國合作。期使臺灣科技研究水準與科技先進國家接軌,以提升我國在國際上之 競爭力。 科技部積極開拓國際科技合作夥伴,提供多元化補助管道,致力提升國際科技合作之 實質成效,並為因應全球化趨勢,調整設置於亞洲、美洲及歐洲之17 個科技組,組成全球 科研聯絡網,蒐集各國科技發展資訊以利掌握新合作契機。目前已與43國及3個國際組織 簽署126 項合作協定、備忘錄或其他合作文件。科技部為拓展科技國際化合作交流環境, 提升我國能見度,積極推動並參與學術/ 科技組織活動,藉由補助科研人員出席國際學術 會議及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同時亦鼓勵邀請國際人士來訪,促進國際交流及合作,進而厚 實國際合作能量,深耕國際化環境之基礎。 3. 學術人才培育 為因應競爭日益激烈之全球化環境,我國除持續培育與延攬學術研究人才,也針對產 業所需的人才進行培育與機制調整,藉以強化我國在學術、科技與人文社會的人力資源庫。 為配合國家整體科技發展目標,教育部以厚植人文與科技基礎能力、開創前瞻領域教育培 育重點人才、推動數位教育、建構公平、開放、自主學習的優質教育環境、深耕環境永續 教育等為施政目標,並以「促進人文與科技跨領域創新合作」、「推動產學研鏈結與前瞻 科技人才培育」、「發展數位學習與應用」及「落實能源與校園環境永續」為推動策略, 並推動多項科技計畫,培養學術研究、產業升級及社會創新所需人才,以朝向「科研創新 轉化」、「永續綠能環境」、「產業科技加值」、「幸福多元社會」之目標,進而達到我 國「以智慧科技打造永續成長的幸福社會」之願景。
22 教育部在科技施政之定位為「針對科技、經濟、環境及民生發展相關,於學校及教育 面可著力的重點」及「強調人文社科及科技人才培育,推動前瞻、先導性之計畫與工作」, 並著重於教學層面的創新研發、實踐與推展,於各重點領域( 包括人文社科、科技、數位 教育、環境永續),就國家政策、產業現況及發展、國際趨勢、教育革新、未來人才需求等 面向深入探究,為國家社會產業未來發展、前瞻及跨領域人才需求、教學改進與創新等, 預為準備及鋪路,並期作為種子奠立基礎,進而擴散推廣。其執行方式均以國家社會整體 發展為中心思維,嘗試以各種新興議題為出發點,引導教師或學術社群自發性形成,串聯 各領域專精人才與團隊,凝聚教學與研發能量,進行實驗與突破,改革與創新,以創新課 程教學模組、人才培育模式開發、種子師資培力為執行重點,為相關人才培育或制度提供 良好的基礎與模式。 為強化科技研究人力之陣容,提升科技研究與管理水準,並推動延攬國內外優秀學術 科技人才,科技部107 年度在人才延攬與培育國際研究人才之成果如下: (1) 人才延攬 科技部持續補助延攬國內外客座人員、博士後研究人員、研究學者,主要成果簡 述如下: A. 透過講授先進專業課程,強化學研機構師資,藉由參與專題計畫討論,提升學 生素質與強化外語能力。 B. 經由研究計畫之執行,親自傳授研究經驗,將研究成果發表於著名國際學術期 刊,提升我國之國際能見度。 C. 提高國際科技人士來臺訪問及外國學者來臺參與研究之意願,有助於提升我國 國際學術能見度。 D. 參與國內學者之研究專題,有助國人投稿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之被接受度,更甚 者願主動在國際學術組織幫忙為我國發聲。 E. 藉由延攬提升新興領域課題之研究,補充國內新興領域人才之不足。 F. 補助博士後研究人員參與研究計畫,扎根研究能力。 (2) 培育國際研究人才 A. 為提高我國學術研究之國際地位,補助國內專家學者出席國際學術會議發表研 究成果,鼓勵我國科研人員出國交流,107 年度共補助970 件。 B. 因應國家科技發展,加強國際雙邊科技合作與人才交流,補助科學與技術人員 赴國外大學校院、科研機構進行短期研究,107 年度共補助165 人。 C. 為強化我國在特定專業領域之影響力,補助團隊參與國際學術組織主辦之會議,
總論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23 進而爭取成為國際學術組織理監事會或委員會等重要職位,以提升我國在該領 域研究成效及國際影響力,107 年度共補助42 個團隊。 D. 依國內未來發展所需之關鍵科技領域,遴選優秀人才赴國外優質研究機構研習, 以培育我國未來發展所需之研發人才,107年度新補助11個團隊,前往日、澳、 德、法及美等不同的頂尖大學或國家級研究機構研習關鍵科技,進而促成我國 科技創新水準之躍昇。 E. 為拓展博士級人員國際視野,培養創新思維,推動「補助博士生赴國外研究」 及「補助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 千里馬計畫),補助國內博士級科研人才赴 國外從事6 個月至2 年之研究,107 年度共補助156 人。 F. 為鼓勵年輕研究人員及早參與國際學術活動,培養國際經驗,汲取科技新知,科 技部鼓勵研究生出席國際會議發表研究成果,以增進國際交流經驗。107 年度共 補助2,466 人。 G. 為拓展國內產學研各界之國際視野,推升我國尖端科技領域之研發能量,科技 部於106 年試辦「尖端科技研習營計畫」,繼106 年首場舉辦「人工智慧」主 題後,107年度舉辦包括永續能源、計算藥物設計、前瞻顯微技術實作、物聯網、 蛋白體學等8 場,共計320 名學員。 透過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使得文化資產保存及修復有了長足的發展,為了重現 歷史文物、有形與無形資產,文化部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合作文物修復專案計畫,配合該校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博物館修復研究」課 程,由臺史博館員與老師共同針對油畫、木質及紙質類文物講授修復理論,共同培育 優秀修復人才,培養研究生修復的實務專業,有助於提升學術界對臺灣文物修復的專 業知識,擴充臺灣歷史文物修復的專業領域。 ( 五 ) 產業競爭力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科技研發與企業創新已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關鍵,科技研 發有助於帶領新知識、新技術的流動,企業創新則能形塑不同的企業生態,為現今的產業生態鏈 注入活水。各主管機關藉由推動科技研發以帶動知識、技術的交流,輔以協助企業創新活動來促 進產業成長、升級轉型,並持續提升我國產業領導地位與競爭力。 1. 企業創新活動 為因應經濟新情勢及產業發展需要,經濟部以「打造臺灣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產業 轉型、升級與創新」作為整體發展願景,積極推動企業投入技術研發與創新,協助我國產
24 業持續推動商業創新服務、科技應用及重點服務業,期達到強化企業體質、提升技術水準 與服務品質。107 年度具體成果與效益,列舉如下: (1) 引導企業投入創新研發:運用補助計畫,鼓勵企業投入研究開發具前瞻性、關鍵性 及跨領域之技術研發,與具科技涵量之應用與服務創新營運模式。以「三維數位城 市導航系統整合計畫」為例,不同於過去平面導航系統,在交流道與複雜道路情境 下不易判讀,且多數道路製圖技術是從國外大廠引進,導致許多路段標示不清或引 導錯誤。建立臺灣第一個自有地圖管理與編譯,軟、硬體皆由臺灣廠商自主開發, 並透過立體路面顯示技術,使駕駛能明確區分橋面與橋下、交流道系統等複雜結 構。此技術通過歐洲車用軟體安全效能Automotive SPICE Level 2 的認證,亦取 得Toyota及中東地區廠商訂單,新產品銷售額達24億新臺幣,同時衍生相關軟體 與設備投資金額達8 億新臺幣。 (2) 推動智慧機械領航企業:以「推動智慧機械產業領航計畫」為例,藉由市場需求帶 動產業價值鏈發展,以汽機車、航太、水五金/ 手工具及橡塑膠機等產業需求為導 向,鏈結業者與學校之研發能量,提供解決方案加速智慧製造導入應用,建構智慧 工廠,培養跨領域人才,推動廠商申請與執行計畫6案,共計20家廠商參與;以「執 行智慧機械主題式計畫」為例,結合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 SI) 業者與機 械、航太、能源、紡織等應用廠商,建立智慧零組件、單機智慧化、整線智慧化、 整廠智慧化解決方案,推動廠商申請與執行計畫6 案,共計13 家廠商參與。 (3) 扶植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以「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為例,藉由計畫 補助帶動小企業創新研發,已累計核定通過1 萬1 千餘件補助案,補助金額逾150 億元,累計帶動業者投入研發經費逾275 億元、投入研究人力逾60,800 人;另 辦理創新與新創展區(InnoVEX)、創新創業嘉年華(Meet Taipei)、全球創業大會 (GEC+Taipei) 等國際新創展會,吸引國際新創來臺投資及提升我國新創之國際能 見度;創造1,791 次以上募資媒合機會,促成早階投資( 募資) 案件27 件,及勢 得科研、正能光電等至少2件成功媒合案例,投募資金額達6億8,525萬元以上, 衍生產值創造8 億6,971 萬元以上。 (4) 完成國內首座太陽光電模組之沙塵測試系統,符合IEC 60068-2-68 標準,並協助 台科大創投公司臺灣太陽能節能玻璃(Heat Insulation Solar Glass, HISG),爭取 沙國標案。 農委會近3 年推動商品化開發計畫183 件、帶動新技術/ 商品投入產業應用391 項、 輔導農企業63 家、促成新事業營運10 案,另於產業應用整體效益上,經追蹤統計相關
總論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25 專案計畫執行成效,包括開發新產品/ 技術157 件、創造新品牌15 項、提升整體營收 21.31%、降低生產成本19.90%、提升自製率28.86%、衍生新創公司3家、衍生投資8.05 億元( 業界科專投入1 元,可帶動業者直接投資1.37 元,創造7.11 元)。 107 年亮點案件為開發可分解之生質農地膜3 款商品並投資量產,預期透過企業主動 投入友善環境與循環農業理念之創新研發推廣農民使用,落實農業之永續發展。設立營農 光電綠能農業設施示範案場6處,輔導雲嘉南與屏東等11家農電共構業者,預計提升作物 產量5-10%,促成光電系統業者投資農作生產設備達304 萬元。另建立適用立柱型光電設 施之新型態水產養殖模組3 式,促成公司投資5 千萬元進行光電結合文蛤養殖之創新模式 研發。 2. 促進產業成長 經濟部整合產、學、研之研發能量,奠定我國產業科技與創新發展基礎,並透過多元 化研發成果移轉與擴散落實產業應用,協助我國產業從追求效率為主的生產導向階段,邁 入知識經濟為主的創新導向階段,進而帶動產業升級、轉型與成長。107 年度具體成果與 效益,列舉如下: (1) 推動產業創新研發:經濟部運用科技專案計畫補助,引領法人研究機構,投入重點 研發,深化產業技術研發及科技創新活動,並透過成果加值及多元運用推動機制與 推廣,加速推動產業升級與價值創造。 A. 107 年獲得1,524 件專利、進行專利應用服務1,188 件、技術移轉1,245 件, 進而創造16億元之研發成果收入,並進行2,912件服務產業案,服務2,128家 廠商並促成衍生服務簽約金額約新臺幣22.16 億元。 B. 以「建構智慧機械三層架構關鍵技術,引領臺灣製造業升級轉型」為例,依 據智慧機械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平台即服務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等三層架構,配合印刷電路板、工具機、運具、扣件以及紡織等在地產業之需 求,發展連結未來之智慧感測控制、製造物聯網平台及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 製造應用等關鍵自主技術,整合SI 與應用廠商之研發 能量,促成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硬板智慧製造聯盟及軟板 智慧製造聯盟,落實技術於欣興電子推動驗證與產業應用展示,並促成欣興電 子投入超過億元建置智慧產線;協助扣件領導廠三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導入動 態力感測器,滿足鍛造設備健康監控與加工品質,降低感測器導入成本35%,
26 提升設備附加價值10%;協助協鴻、程泰等導入高階五軸與車銑複合控制器, 降低取得成本達50%,跨入千萬級航太工具機;結合製造商( 力鵬)、設備商 ( 流亞)、系統整合商( 力科) 在力鵬建置跨製程整合紡織智慧工廠,導入CPS (Cyber-Physical System) 虛實整合、大數據分析與品質預測,打造智慧紡織產 業鏈,讓染整產業每年減少耗水1,260 萬噸,梭織產業每年降低工繳成本至少 4 億元。 (2) 推動智慧機上盒(SMB) 輔導:傳統產業數位化能力不足,生產數據多以紙本記錄, 需仰賴人工操作,故協助中小企業生產過程導入數位化並提升產能。107 年推動 SMB輔導計畫,導入機聯網推動生產可視化,完成61件,共計1,300台設備聯網, 機械公會讚許為「小兵立大功」之計畫。 (3) 成立產業輔導團:以「智慧製造輔導團」為例,提供諮詢診斷及技術服務,協助國 內中小企業導入智慧製造找答案,協助國內智慧製造系統廠商找商機。107 年已主 動提供324 家中小企業諮詢診斷服務,其中協助58 家廠商申請政府資源,帶動廠 商投入新臺幣8.55 億元,朝智慧製造升級轉型。 (4) 以「推動次世代環境智能系統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動計畫」為例,導入創新示範應用 服務,促成體感經濟商轉合作,落實體感科技跨領域應用及整合性人才培育,並促 成宏碁智通與捷思環能公司於高軟園區推出智慧停車系統及智慧候車亭,107 年促 進商機6,000 萬元。 (5) 促成產業投入薄膜蒸餾技術(Membrane Distillation, MD) 膜材開發,目前已有膜 旺公司等投入;技術推廣則與華夏聚合公司合作展開實場模廠驗證,後續朝擴及台 塑集團合作努力;支撐液態薄膜(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SLM) 貴金屬有價 資源回收技術完成驗證,並結合產業推動有價資源回收如銦、錫、銅等,目前已與 瑞大鴻公司合作進行廢液中銦及錫之回收試驗。 (6) 完成「表面鈍化技術平台」及「銅電鍍電極太陽電池技術平台」建置,並開發銅電 極、細電極技術、以及高效新結構太陽電池,並以技術移轉、技術服務或先期參與 等方式讓業者共同參與,協助產業共同研發及測試,並由業者進行生產投資,加速 產業化。 (7) 完成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遴選及競價作業,計有7 家開發商共14 個離岸風場獲 選,合計總分配容量達5,500 MW。離岸風電容量分配機制納入「產業關聯效益」 項目,將穩健有序帶動本土能源供應鏈發展,創造更高產值與更多就業,預計將創 造投資額達新臺幣9,625 億元,以及約2 萬個就業機會。
總論 107年度中央政府科技研發績效彙編 27 (8) 協助餐飲業者結合創新服務概念,導入科技化應用及環境優化改造,建立具示範性 且可擴散應用之餐飲科技應用輔導,帶動臺灣餐飲產業之服務創新能力,以促進商 機及帶動民間投資53.32 億元。 (9) 提供礦產品原料多元應用,可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依據,另分析碳足跡可作為綠色 產品行銷之依據,可成立臺灣礦產品多元化研究中心或實驗室,開發新產業及促進 相關產業發展,其研究結果可提供產業與學界應用參考,並培育國內研究人員。 文化部多年來深耕文化產業,協助我國文化軟實力產業設備及技術提升、產製原創文 化內容,以文化力滲入大眾傳播媒體,以文化經濟的創新導向,為臺灣產業發展開創新興 的可能性。為持續協助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與轉型,文化部積極投入產業技術的創新 研發及內容產製,並產出具體成果與效益如下: (1) 為因應5G超寬頻時代及全球超高畫質影視內容發展趨勢,文化部透過政策及經費 挹注,由公廣集團引領,建立超高畫質內容產製基礎環境,輔導電視產業開展超高 畫質影音內容之製作及服務,藉由推動4K拍攝與後製技術整合與國際影視音新技 術接軌,提升國內影視製作水平,提振國內製播環境的士氣,形成良性且有正向的 結構性改變。讓業界有充裕之資源延聘人才,優化節目產製內容、與新媒體互利合 作、吸引人才投入,培育影視專業人才、強化發展本土原生IP及跨平台資源整合, 以提升國內影視產製技術與國際接軌、豐沛文化量能,並有效拓展海外市場、提升 國際競爭力。同時輔助電視業者產製具即時、互動、參與、分享、多視角等特色之 新型態影視節目,引導內容產業界與相關資通訊業者合作,提供觀眾行動寬頻影音 服務,並帶動內容製作業者開創新興節目模組(Format) 與企製流程,俾於數位潮 流下順利轉型,並與資通訊業者或影音平台業者進行跨業合作,除利用新興科技創 新節目內容外,亦規劃各種創意行銷策略及商業模式,將能充實我國OTT 內容質 與量,有助我國內容產業企製新型態影音內容、開發新興商業模式,並提高產業競 爭力。相關成果如下: A. 逐步進行超高畫質攝製基礎環境建置,形成硬體基石,並透過設備分享機制及 節目製播SOP之訂定,提供優質軟硬體製播資源,分享學界、業界共同使用, 提升臺灣影視製作力與內容力。 B. 透過教育訓練、實作、經驗分享、大型研討會、工作坊等多元方式辦理超高畫 質專業技術人才培育,全方面強化培育超高畫質節目製作人才,擴大知識擴散 範圍、降低業界學習曲線、減少影視業者進入超高畫質製作的摸索期及技術門 檻。另透過公廣集團節目委製及合製機制,及文化部補助影視內容業者產製超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