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的生活氣象
30秒認識我們
您知道季風 monsoon 這個字的字源來自阿拉伯字 mausim 其實表示行星尺度上吹拂過臺灣的季風就是從阿拉伯海旅行而來的嗎?您知道西太平洋的 typhoon、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的 hurricane 以及北印度洋的 cyclonic storm 是指同樣的天氣現象嗎?從策馬、行舟、航海到飛行,從採集漁獵到殖民擴張再到國家資本主義,從梅雨鋒面來看氣團對峙,從機場跑道設計來看盛行風方向,從二十四節氣到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再到現在能夠精準預測日食月食,古有軍師孔明借東風、蒲福將軍為風力分級、氣象學家柯里奧利提出柯氏力的概念、19世紀臻於成熟的三胞環流定義,今有「投落送」收集熱帶氣旋的資料,加上地面氣象站、浮標、雷達、衛星這些觀測點,整合同化再分析判讀,得以對不久的未來做出可信賴的天氣預報,左右我們小到何時出門、大到何時放颱風假的種種決定,從古到今人類生活就是「靠天吃飯」,那麼這些預報所根據的資料又是如何收集的呢?
臺灣南區氣象中心不僅是日治時期最早規劃成立的 5 個測候所之一,更是全國少數以氣候變遷為主軸之環境教育認證設施場所。透過實體展示物件與互動設施,介紹氣象、地震、天文、海象科普知識,而本中心旁的國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亦經過數度整修、活化再利用,對外開放免費參觀,氣象即生活,生活有氣象。
「中央氣象局歷史展示」展現了臺灣二甲子以來的氣象歷史脈絡、珍貴氣象文物與文獻以及氣象科技演變過程,讓大家見證一百多年來氣象進步的軌跡,了解氣象資料得來不易,轉瞬即逝的風雲變色蘊藏關於天氣預報的重要數據,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捕捉,再精進運算以追上大自然變化的速度,超前部署,洞燭機先,防患未然。
前往場域首頁線上參觀 Let’s go
- 導覽簡介
- 動手做
- 影片賞析 - 蟻人的進擊
- 影片賞析 - 隨風飄颺.穿越百年胡椒管
- 影片賞析 - 風中旗緣
- 影片賞析 - 蒲福將軍的智慧
- 影片賞析 - 最高/最低溫度計
- 影片賞析 - 黑白大決鬥 ─ 認識反照率
- 影片賞析 - 乾濕球溫度計大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