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類別:生命科學
活動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安南校區-海洋生物科技轉譯中心(台南市安南區安明路三段500號)(南區)
活動型態:定時導覽,實品展示
適合對象:不限
籌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
各場次時間如下:
- 第1場次:10:00 ~ 12:00 (已額滿)
- 第2場次:14:00 ~ 16:00 (已額滿)
*本活動除接受個人報名之外,亦開放團體報名(5人以上),如欲團報,請洽工作小組。
你想過嗎?大海裡的漁獲是否有捕撈完的一天?其實,全世界因過度捕撈、汙染、氣候變遷因素,海洋資源早已大不如前,目前養殖漁業供給人類食用的數量已超過捕撈漁業。
而台灣呢?供給我們的食用漁獲,目前每年大約有5萬噸來自捕撈,而有17萬噸來自陸上養殖,表示台灣漁業的生產趨勢也無法超脫在全球大環境之外。
全球水產養殖的產量,大約有九成集中在亞洲,而台灣又位在極佳的地理區域,擁有暖水魚養殖的必需條件,所以過去擁有多項魚種的養殖王國美名,也為台灣帶來許多的經濟貢獻。然而,根據官方統計,台灣養殖漁獲年產量,卻已經長年停滯在30萬噸左右,相較全球養殖漁業目前每年8%的快速成長率,已經對台灣整體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
分析顯示關鍵在於漁村人力短缺與從業人員老齡化,所以沒有完整檢討養殖過程中的環境參數,缺乏科學化的管理;另一方面,因為台灣養殖漁業多為小農制,以粗放魚塭為主,低機械化及低自動化限縮了養殖產能,亦無法穩定地提升良率。種種因素,使得台灣的養殖技術進步緩慢,逐漸被其它國家超車。因此,引導台灣水產科技走向人工智慧領域,已是不得不的迫切趨勢。
為了讓台灣在國際水產養殖產業上擁有競爭空間,國立成功大學生科產業系目前正全力打造「AI魚苗工廠」內的智慧養殖系統,這是一套全球首見的複雜水產養殖系統;即便過去數年,全球智慧漁業發展已經如火如荼,卻總是著眼於成魚身上,那是因為早期幼魚苗的體型實在太小,更別說作為幼魚苗食物鏈所需的餌料生物及藻類,體型又更加微小,很難達到微型監測跟自動化微量操作的目標。另一方面,幼魚苗又相當脆弱,想要打造合適的幼魚苗生存環境,比打造成魚環境要困難上許多,複雜的養殖參數往往需要複雜的程式運算,也因此需要大數據庫來幫助制訂最佳的養殖方案。目前研發團隊正不斷地克服困難,逐步建構整套智慧系統的全貌。
為了讓更多民眾了解智慧科技究竟如何幫助台灣漁業升級,成大生科產業系特地開放「AI魚苗工廠」,並有專員導覽,為大家詳細解說魚苗智慧養殖的多項創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