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彥生 Yen-Sheng Chiang

傑出研究獎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 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學博士(2008)
  • 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學碩士並榮獲最佳論文榮譽(2004)
  •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1996)

經歷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副所長(2021~迄今)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17~2021)
  •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2014~2017)
個人勵志銘
「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12節)

透過腦造影實驗 證實複雜的三人關係

我的研究興趣和專長在社會網絡。社群網絡最基本的單位是三個個體,「三人關係」是我過去幾年的研究重心。

我在三人關係的研究裡加入「社群分野」的視角。群際衝突可說是現今全球國際以及區域內動盪不安的來源。為了理解群際關係,我選擇自身所處的「海峽兩岸關係」作為實驗背景。我和中國北京大學的教授合作一項橫跨兩岸的三人關係賽局實驗。實驗中每一位受試者(國立臺灣大學學生與中國北京大學學生)都處於面對一位「我群」人與另一位「他群」人的三人關係之中。當處於兩人關係的局面之下,符合理論的預期雙方的受試學生會偏護自己人,但在加入第三方關係之後,局面會有所改變。我們發現到在某些關係結構下,雙邊的受試者在不犧牲我群利益的情況下,會減少對對方的敵意。實驗的初衷是基礎研究,但同時也啟發我們思考如何在更廣的層次(像是加入第三者)的關係框架下,來改善兩岸(人民)之間的關係。

三人關係的和諧與衝突,更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德國學者Heider所提出的三人結構(不)平衡假說。我的另一項實驗,成功為這個古典理論提供了最新的大腦反應證據。我與國立臺灣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家合作,設計一系列「我群vs.他群」的三人關係結構,這次利用臺灣球迷與韓國球迷在國際賽事上的競爭關係作為實驗背景。我們邀請四十位受試者到核磁共振機器(MRI)內測試。比對受試者在面對兩人關係與(有衝突)三人關係之下的大腦反應之後,我們找到了大腦處理三人關係不平衡的腦區。這項研究是個很新鮮的跨領域交流,對神經科學家來說,幫助他們更深刻理解大腦如何讀取人際衝突的資訊;對社會科學家來說,大腦影像的資料,提供更多元、更有說服力的資料來驗證先人的理論。這個新開創的次領域,稱之為social network neuroscience。

傑出研究獎

得獎感言

我喜歡發問「基本問題」。如果物理學是窮究物質世界的學問,在社會科學裡也有相對應了解人類群體行為基本法則的學問,我稱之為「社理學」。我很感謝評審願意支持與獎勵社理學的研究。社理學也許無法為臺灣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提供立即性的解方,但我相信它是指引我們找到治本解方的路標。更重要地,社理學讓我們不只瞭解臺灣,也可以拿來推理其他國家社會的樣貌。正所謂「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掌握基本法則,可以鑑古推今,見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