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薇鈞 Wei-Chun Hung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微生物暨免疫學科副教授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博士(2011)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碩士(2005)
  • 國立臺灣大學醫事技術學系學士(2003)

經歷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微生物暨免疫學科副教授(2021/2~迄今)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微生物暨免疫學科助理教授(2014/8~2021/1)
個人勵志銘
總是喜歡繞路而行,那是為了保有一點「理想」與「樂在其中」!

從分子演化看金黃色葡萄球菌與腸球菌之環境適應性

我在大四進入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細菌室實習,當時除了感動於細菌生長的滿室芳香,更醉心於細菌鑑定,恩師鄧麗珍教授甚至可以只憑革蘭氏染色後在顯微鏡底下的細菌型態,就能清楚地把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其他葡萄球菌區分開來。

因緣際會,我就這樣一腳踏入了細菌分類鑑定、分子演化與抗藥機轉的這條不歸路。

博班畢業後在日本新潟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期間,指導老師山本達男教授一句:「臺灣特有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就交給臺灣的科學家吧!」就此,臺灣ST59型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我結下不解之緣,相關論文發表於《PLoS ONE》 (2012, 2016)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20)等,描繪出臺灣ST59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趣的演化史—ST59金黃色葡萄球菌於1980年代分化為兩大演化支(clades),過程中獲取不同外來結構,最後發展為以院內感染與鼻腔寄生為主的亞太型與以社區感染為主的臺灣型。

之後由於在臺灣ST59金黃色葡萄球菌基因體發現腸球菌來源的多重抗藥結構,我們的研究目標轉向腸球菌,也發現此特殊多重抗藥性可動基因結構在腸球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間互相傳遞的證據,進一步追蹤到臺灣Enterococcus faecium因應臺灣gentamicin耗用密度下降,發展出可經由同源重組將抗藥基因aac(6')-Ie-aph(2'')刪失的特殊機制。

以上成果發表於《Microorganisms》(2020) 與《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21)等。本研究團隊揭示金黃色葡萄球菌與腸球菌面對抗生素時代,持續演化以適應環境,結果可供衛生單位/醫學中心制定抗生素管理策略之參考。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得獎感言

首先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審查委員及學門召集人對我的肯定!感謝我學生時代與博後時期的指導老師—國立臺灣大學鄧麗珍教授與日本新潟大學山本達男教授,他們兩位對研究的熱情與執著,是我跌跌撞撞走在學術這條路上的兩盞明燈。

感謝高雄醫學大學,提供一切研究資源,並給予我一個能夠自由發揮的研究環境。感謝求學時期研究室的許多好夥伴,我們互相砥礪、互相支持,一起走過學術研究這條漫漫長路。感謝現在實驗室一起合作的老師、醫師、助理與我可愛的學生們,多少艱辛造就現在的研究成果!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與家人,沒有你們的鼓勵與陪伴,就沒有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