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垣 Tung-Yuan Ho

傑出研究獎

中央研究院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歷

  •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博士(2000)
  •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1994)
  •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學士(1989)

經歷

  •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2017/1~迄今)
  •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2012/1~2017/1)
  •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助研究員(2006/9~2012/1)
個人勵志銘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探索物質在海洋的循環過程

我的研究領域是微量金屬「海洋生物地球化學」,有兩項主要研究成果:「發現鎳可保護海洋固氮作用並可增進藍碳吸收」。海洋每年吸收人為活動排放三成的二氧化碳,其中一大部分是透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由於生物可吸收的氮是浮游植物生長關鍵限制因子,「固氮作用」便為供應浮游植物可利用氮的重要來源,也成為影響海洋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關鍵因素,然而學界對影響海洋固氮作用環境成因的了解十分有限,我們運用跨領域研究技術,證實鎳的供應及「鎳超氧化歧化酶」的表現是保護海洋熱帶亞熱帶主要固氮藍綠菌束毛藻(Trichodesmium)在表水高光環境下得以同時進行光合作用及固氮作用的關鍵因素。

「揭開生物可利用氣膠鐵在西北太平洋表層海洋中的循環機制」。由於「鐵」也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長的關鍵限制因子,氣膠鐵在表層海洋的供應亦為影響藍碳吸收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們利用東亞傳輸出不同大小人為暨岩石性氣膠及海水各式樣品中微量金屬元素暨同位素組成,探索各式氣膠沉降對於北太平洋微量金屬循環的重要性,我們證實PM 2.5為西北太平洋表水諸多溶解態微量金屬的主要來源,然而岩石性氣膠仍為可溶性氣膠鐵的主要來源,系列性研究揭開氣膠鐵和其他微量金屬在西北太平洋及其邊緣海表層海洋的沉降通量及循環機制。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旨在探索物質在海洋的循環過程,其研究成果對於如何利用海洋進行「淨零碳排」移除大氣二氧化碳將有重大的應用價值。

傑出研究獎

得獎感言

首先要感謝中研院提供優良環境和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資助,讓我能心無旁鶩、勇於探索。我更要感謝實驗室助理、研究生、博後及院內外合作夥伴們,沒有你們的協助和共同努力,事情實在難以成就! 感謝師長們的啟發和鼓勵,特別是白老師、黃老師、KK老師所展現的研究熱誠及為我開啟了海洋的視窗、和在普林斯頓期間所開拓的視野。最後要感謝教會和親人,牧師和弟兄姊妹的關懷、父母的養育和栽培、太太和兩個孩子的陪伴和體諒,和你們分享得獎的喜悅。

宛若博物學的海洋研究,充滿了無數的謎團,靈光一現的假設在一步步探究後得以證實,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十分迷人!期望和有志之士一起致力追求,促進全球環境變遷對海洋生態系統衝擊及物質循環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