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奭學 Sher-Shiueh Li

傑出研究獎

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 美國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1999)
  • 輔仁大學英國文學碩士(1985)

經歷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2010/3~迄今)
  •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所合聘講座教授(2011/8~迄今)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合聘教授(2010/8~迄今)
個人勵志銘
不容青史盡成灰。

為明清之際的文學問題做出重要貢獻

近四十年前,我初讀明代李之藻所輯的《天學初函》,看到許多道德、歷史故事與伊索或伊索式寓言,乃開始質疑我們教科書所稱耶穌會士的貢獻僅在「科技」之說。我的研究果然發現明清間東來的「西學」也包含「文學」在內。2005年專著《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出版,查考了不少以希臘、羅馬時人的言行組合而成的「古典型證道故事」,包括荷馬神話與傳說,還有一種我譯之為「世說」(chreia) 的西方古代軼事。拙作刊行以來,中外之治明清間西學東漸者,總算心中開始有「文學」二字。我的第二本書,是2012年出版的《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其中所論,可見歐洲上古與中古最重要的聖傳文學,還看到了浮士德 (Faust)故事的雛型等。再以艾儒略中譯的《聖夢歌》為例,我找到了拉丁文原文,發現《聖夢歌》這首長詩,同時也是最早譯成中文的「英國詩」。我的研究,推翻了錢鍾書等人對於「西洋詩」何時入華的往見。我所寫的第三本相關之作,是《明清西學六論》,是我在撰寫專書外零星所寫的單篇文章的合集,其中我討論了利瑪竇所譯的《二十五言》,也論及明末趙韓所編的箴言集《欖言》。趙韓所收,全都出自利瑪竇的《二十五言》、《畸人十篇》,以及龐迪我的《七克》,使中國善書披上了西方的色彩。我把視域也延伸到傳教士的中文創作與翻譯去,2022年底出版的《馬若瑟的文學世界》就是一例。馬氏用文言文寫下短篇之作〈夢美土記〉,又用白話文寫出中篇小說《儒交信》,俱屬所謂清代「傳教士小說」的先聲。馬若瑟另法譯了八首《詩經》中的詩,另又譯出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樣樣俱為中國文學西傳之首。我為舉世的馬若瑟研究,打開了一條前人未曾走過的「文學」大道。

傑出研究獎

得獎感言

對一般人而言,我的研究或許冷門,但這不在我計較之內,因為我相信我的研究不但對中國文化史或對一般中國史都重要無比,在比較文學的貢獻上尤其重要。一般史撰所涉的明清間「西學東漸」的敘述都排除人文的內容,更無「文學」的內涵,但我的研究顯示實情遠非如此,文學的佔比不比「科技」少,所以我在做的是改寫歷史的工作。我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資助和所聘評審委員卓絕的眼光,我感謝中央研究院及中國文哲研究所優異的研究環境。文哲所的同仁各有專長,感謝他們也能容忍我類屬比較文學的研究。我也得感謝我的研究團隊裡各個博士後研究員與研究助理的襄助。我要感謝我在天上的父母對我的栽陪與寬容,我更要感謝內人林嘉彤和我的子女自始以來都是堅定無比的提供有形與無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