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豐 Pei-Feng Chen

傑出研究獎

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2000)
  • 日本私立早稻田大學日本語日本文化科碩士(1993)

經歷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2014/3~迄今)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2010/3~2014/3)
  •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2002/9~2006/7)
個人勵志銘
相信自己做好自己後、再善待自己。

透過勞農階層的集體記憶和歌唱習慣 為他們述史

相對於我曾獲103年度傑出研究獎的《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群學:2013),探討日治時期臺灣人如何致力於臺語文的言文一致運動,談論臺灣人「我手寫我口」的問題;《歌唱臺灣》及其續集則試圖去分析:當「我手寫我口」的運動受挫後,臺灣人又如何「我口唱我心」?如何在日本和國民黨統治下,抒發身處政經、社會、文化邊緣之弱者的情感結構?在全球化的變遷中如何繼續定義「臺灣本土的聲音」?

因此這些著作看似無關,但實際上勾連成一個有機且具連續性的知識體系結構。具體而言,我希望透過「文體」和「聲音」來探討連續殖民下,臺灣文化的形構歷程以及特徵;繼而提出一個理解臺灣草根底層之生涯百態和情感結構的有效管道。

《歌唱臺灣》及其續集研究的貢獻與學術意義如下:

1.本研究是典型的跨領域研究。將聲音、唱腔、節奏當做方法之研究形態,在臺灣學術界具開創性。

2.做為一部學術規格的社會文化史,本研究為無法在歷史現場留下史料或擁有話語權、但卻為臺灣經濟發展立下貢獻的勞農階級「述史」;把歷史舞臺還給面貌模糊卻又屬於多數的庶民。

3.以耳熟能詳的歌曲做為研究和取材對象,翻轉了臺語歌曲低俗、沒水準的既定印象。而學術和通俗文化間協同關係的建立,讓非學院成員的一般讀者萌發出親切、具實的歷史意識。

4.本研究論證不同文化傳承與意識形態交鋒,對於臺灣研究以及亞洲國家之間的跨國流行文化研究,都具有高度參考價值。

傑出研究獎

得獎感言

我35歳才從日本的大學畢業,原本打算在日本當個小職員。我不讀書愛打混,和研究或學問一直處於遙遠距離的兩端;所以這個選擇理所當然。

當年,我跑去和我在日本的保證人報告這個決定。在出版社擔任編輯的他卻冷淡的說:「你要謀職就回臺灣貢獻自己的國家,但我覺得你可以走研究的路,你有這個資質。」他的建議出乎我的意料。我在他那邊打過工,做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知識的貧乏,他再清楚不過,更何況我還超齡。然而在頻繁討論和掙扎後,我決定在人生的道路上大轉彎,踏出學術生涯的第一步去考碩士班。

這場人生賭注的結果,在退休前的今天有了定奪——我回臺灣當了學者,且兩次獲得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傑出研究獎的肯定。感謝我的保證人,沒有他的勸導就沒有我的學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