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銘 Jyh-Ming Liou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院內科主治醫師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2013)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學士(1998)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主任(2020/10~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研發分處副主任(2019/8~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2018/8~迄今)
個人勵志銘
“This i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未來仍有許多需要再學習之處,亟待我們利用更開放的心去吸納新知,以解決永無止境的醫學問題。
聚焦幽門桿菌治療
研究抗藥性基因及除菌安全性
我的研究主軸聚焦難治性幽門桿菌的治療、抗藥性基因型的轉譯研究、幽門桿菌除菌長期安全性的研究以及腸道菌與人體基因的相互作用。我們團隊於2014年建立了幽門桿菌研究世代,2019年則成立了國立臺灣大學基因型與腸道菌研究世代,目前已收案45,500人,在胃癌、幽門桿菌、腸道菌與人體基因交互作用的研究上具有創新性及獨特性,對未來國內醫藥科技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我們共收集了7,500株的幽門桿菌菌株,並參與了國際的幽門螺旋桿菌基因組計劃,探討幽門螺旋桿菌毒力因子、宿主遺傳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交互作用。此外,我們建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幽門桿菌抗藥性分析的實驗平臺,開發簡便準確的抗藥性基因檢測技術,也共同推動臺灣胃腸疾病及幽門桿菌臨床試驗聯盟的成立,並研擬多個幽門桿菌除菌治療重要的研究議題,進行多項創新的幽門桿菌治療臨床試驗,開發幽門桿菌第一線到第四線治療的處方與治療策略,我們的研究證實,依據幽門桿菌抗藥性基因檢測引導的治療除菌率明顯優於依據用藥史選取治療處方,為制定難治性幽門桿菌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還證實了除菌治療後的腸道菌叢可以在兩個月到一年後恢復至治療前水平,胰島素阻抗在此期間也呈現顯著下降。而抗藥性基因組在除菌後會短暫增加,但八周後及一年後可恢復至治療前水平,為幽門桿菌除菌治療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據。此外,我們籌劃並舉辦了胃癌預防的臺北全球共識會議,制定了26點專家共識,有助於全球幽門桿菌治療及胃癌防治政策的制定。
得獎感言
首先要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及評審委員們對於我的肯定與鼓勵,也要感謝臺灣胃腸疾病聯盟許多師長、同仁及研究護理師們的協助,還有所有參與這些研究的病患對於我們的信任及對於研究流程的配合,也感謝我的家人在多年來的付出與支持,讓我在研究的過程中能勇往直前、無後顧之憂。由於臨床醫師的工作繁忙,因此在吳明賢教授及林肇堂教授的鼓勵與指導下,我將研究主軸定為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疾病與消化道癌症的分子流行病學,建立胃癌的研究世代與幽門桿菌除菌前後的研究世代,並透過系統性的文獻回顧,找出了數個幽門桿菌除菌治療的重要研究議題,進行幽門桿菌治療的臨床試驗。我們發現此領域大多數的臨床試驗都欠缺幽門桿菌培養及抗藥性敏感度之分析,主要是受限於幽門桿菌不易培養以及國外之內視鏡檢查費用昂貴,我們在臺大感染科團隊的協助下,逐步建立了抗藥性檢測平臺,也因此才能讓我們的研究成果能外推到其他的族群。另一項困難點在於此類學術型臨床試驗不易獲得藥廠的經費贊助,因此特別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衛生福利部、以及臺大醫院對於學者自行發起之臨床試驗的支持與贊助,才能獲得這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