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晃雄 Huang-Hsiung Hsu

中央研究院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學歷
- 美國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1986)
-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學士(1978)
經歷
- 中央研究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2021/1~迄今)
-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2011/8~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1989/2~2011/7)
個人勵志銘
不忮不求,面對初心,持之以恆;做最壞打算,抱最大希望, 盡最大努力;營造團隊合作契機與氛圍,團體利益先行。
氣候模式自主建置 推估臺灣氣候變遷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中央研究院的支持下,我整合國內氣候研究與模擬量能,建置臺灣地球系統模式以及可解析颱風的全球大氣模式,用之參與世界氣候研究計畫下的耦合模式比對計畫,列名於聯合國IPCC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此二氣候模式與世界各國氣候模式評比屬於前10名。具體貢獻如下:1.建立能自主建構複雜氣候模式的團隊,提升臺灣氣候變遷推估的能力。2.臺灣氣候模式在東亞季風區模擬表現優秀,所產出的歷史氣候模擬與未來氣候推估提供國內學研界探討氣候變遷對臺灣的影響與其背後的物理機制,推估高空間解析度的氣候變遷資訊,評估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與風險。在氣候變異與變遷研究的成果:1.證實遙遠海洋溫度變化(如大西洋、印度洋、東北太平洋)顯著影響西北太平洋氣候與颱風;2.闡釋西北太平洋氣候系統的多重尺度交互作用,揭露颱風對氣候變異的貢獻可達40~60%,是氣候系統的一部分,突破颱風是大尺度大氣環流下產物的既有觀念;3.揭露赤道外擾動可以引發熱帶季內振盪,證實由赤道外擾動引發的季內振盪啟動了至今衝擊全球最劇烈的2015–2016聖嬰現象;4.系列研究探討地形、海氣交互作用與全球暖化如何形塑與影響熱帶季內振盪,以及如何經由準確模擬海氣交互作用,顯著改善氣候模式模擬季內振盪的能力,突破氣候模式數十年來無解的瓶頸;5.發現極端天氣與氣候多導因於數個影響因子的同步作用,證實發生於遙遠地區的不同類型極端現象經常由大尺度大氣擾動連結而同時發生,如2022年巴基斯坦洪水與歐洲/中國熱浪。
得獎感言
被主動遴選獲獎,深感意外,感謝評審的青睞。在氣候變異與變遷領域工作數十年,早期回臺,大尺度氣候研究尚非國內重點研究領域,研究上有點寂寞,幸而主動呼朋引伴獲得積極回響,定期群聚研討,備感溫暖。當年一起搔首研討的夥伴多已退休,感謝他們的陪伴。1998年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徵招下,投入氣候變遷研究,1/4世紀後,國內研究社群從質疑到深信全球暖化的真實與衝擊的不可逆,氣候變遷成為顯學。希望這股新力量,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投入,讓我們更了解全球暖化的衝擊,更能掌握暖化趨勢,強化耐災能力,做好調適,讓後代在暖化的未來有更合宜的生活環境。最後要感謝在我研究生涯中參與我研究工作的所有研究夥伴、學生、助理與博後,是他們成就了今日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