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倬英 Cho-Ying Huang

傑出研究獎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學歷

  •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自然資源博士(2006)
  •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集水區科學碩士(2000)
  •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學系學士(1996)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2018/8~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2013/8~2018/7)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2009/8~2013/7)
個人勵志銘
If we try to play like the Yankees in here, we will lose to the Yankees out there. (Moneyball 2011)

探討氣候變遷對山地雲霧帶環境的影響
觀測臺灣森林健康及霧林生態系統韌性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整合光學遙測技術與地面觀測資料來評估氣候變遷對於山地雲霧帶環境的影響。臺灣山地雲霧帶位於海拔800~2,500公尺之間,主要的地表類型是森林,其在區域碳匯與水資源涵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次是高經濟作物區(最具代表性的為高山茶),是臺灣農業經濟發展極為重要的地區。然而近年來的研究指出,氣候變遷可能會對山地雲霧帶環境有所衝擊,並降低其生態服務功能,但確切影響至今仍尚未釐清。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森林健康」與「雲霧監測」這兩部分進行探討,而主要的研究地區為宜蘭縣的棲蘭山雲霧森林(霧林)以及嘉義縣的大阿里山茶區。

在「森林健康」方面,研究團隊運用不同尺度的遙測資料(機載光達與衛載光學影像[Landsat、MODIS、ASTER])並結合地面調查資料(枯落物、葉面積指數、林冠結構、微氣象),試圖瞭解颱風與季節性乾旱對於霧林的影響。我們的研究發現,霧林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韌性,對於自然擾動並不敏感,但在未來環境持續惡化的壓力下(增強的颱風與拉長的季節性乾旱),再穩定的系統也可能被推過臨界點而崩解。

在「雲霧監測」方面,由於量化山地雲霧具有高挑戰性,因此我們運用機器學習與統計的分析方式,結合日本地球同步氣象衛星影像(Himawari)與地面觀測資料(微氣象、能見度、縮時影像),大尺度的監測山區雲霧時空動態。我們研究發現,雲霧的出現頻率與海拔以及季節有很大的關係,且會隨地區而有所改變,這可能跟成霧的機制不同有關。

傑出研究獎

得獎感言

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臺大支持在地研究與相信其國際化的潛力;感謝系上給我的自由,讓我可以做想做的研究,教擅長的課;感謝回國服務這15年來幫助過我的先進,這些恩情點滴在心頭,我會pay it forward;謝謝臺大地理的學生們,你們在課堂上天馬行空的發問,激發了我許多的研究想法;最後,我要感謝所有曾經一起上山工作的伙伴們,希望你們不覺得青春這樣的過很浪費,沒有你們,沒有這些美好的研究。

我很幸運一路走來都有家人的陪伴與支持,畢生奉獻給教育學界的老爸3年前離開了我們,不然現在他應該是會蠻高興的;感謝也在大學教書的太太無條件的奉獻,但也常常提醒我與孩子的陪伴稍縱即逝;也多虧兒子適時的干擾我做研究,使我能在生活與工作上取得完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