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輝 Chien-Huei Wu

傑出研究獎

中央研究院
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 義大利歐洲大學研究院法學博士(2009)

經歷

  •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10/8~迄今)
  •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2009/8~2010/7)
  •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2002/1~2005/10)
個人勵志銘
「像我這樣的人,在這樣的時代和環境,沒有餓死已算萬幸。」──殷海光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靈烏賦》;胡適之

致力國際經濟法研究 探尋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可能性

自從2009年取得博士學位以來,一直以作為臺灣人的國際法學者自居,以在我們這個或下個世代可以昂首走進萬國宮為目標而努力。

除了國際經濟法以及歐盟對外關係法之外,與臺灣有關的國家承認,以及臺灣在聯合國體系的參與,也是我關心的重心。我的博士論文以兩岸四地在世界貿易組織下的互動為主題,十年前的三一八太陽花學運,剛好是我博士論文與社會脈絡接軌的第一個契機。後來,持續研究經濟安全,出版了第二本英文著作,出口管制,這個議題在現今半導體地緣政治成為顯學之後,再度成為臺灣經濟安全的重要參考。這本書除了補齊國際貿易法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出口面向之外,也連結了國際貿易法,投資法,競爭法,以及國際公法等面向。過去十年來,巨型自由貿易協定的興起,例如CPTPP、RCEP,對於臺灣的經濟安全、全球的貿易秩序,都有極大的影響。我在觀察區域整合的同時,除了側重歐洲整合也思考臺灣所扮演的角色。

經濟全球化,並非沒有副作用。它可能是種武器,藉由經濟相互依賴,脅迫他國改變或採取特定的政策,例如中國對他國採取的經濟手段,川普政府以及新冠疫情之後造成的供應鏈斷鏈危機,方興未艾的美中科技競爭,都是經濟安全思維下的重要議題。

作為一個臺灣的國際經濟法學者,我思考的是如何維護臺灣的經濟安全乃至於國家安全,並尋找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可能性。這個可能,並不是呼口號高喊臺灣國的便可以達成,而需要更縝密的法律工程,一步一步往我們的目標推進,總有一天,我們會抵達萬國宮。

傑出研究獎

得獎感言

2014年時,有幸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24年拿到傑出研究獎,花了十年的時間,比我預期的時間多了一些,其中有很多因素,當然,不夠努力也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個學術工作者,對我來說,最珍貴的就是,想我想寫的,說我想說的。這件事情,迄今,沒有動搖過,未來,也不會改變。我很清楚的知道,我只是個學者,擅長的是讀書、寫作。而我終究是個學者,也應該讀書、寫作。過去十幾年,我透過寫作,跟這個社會對話,試圖在小小的範圍內改變這個社會。而我能很驕傲地說,在過去十幾年裡,我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初心如一。我是棵自由伸展的樹,隨風搖曳,沒有動搖的,是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