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光 Chi-Kuang Sun

傑出特約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學歷

  • 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博士(1994)
  • 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碩士(1990)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士(1987)

經歷

  • 科技部光電學門召集人(2018/1~2020/12)
  • 國立臺灣大學分子生醫影像研究中心主任(2011/7~2014/6)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2009/8~2012/7)
個人勵志銘
深入了解事物成因與物理機制是發展先進技術之本。勇於動手面對問題,才有機會了解真實成因並發現解決之道。

積極研發先進倍頻影像 診斷疾病更精準

自 1996 年回臺灣大學任教,積極研發極限雷射並提出倍頻顯微術,經多年動物實驗,於 2007 年起於臺大醫院從事臨床人體試驗,至今參與實驗人數超過 500 位。臨床實驗結果證實所發展之倍頻顯微術為目前活體非侵入式影像中,唯一能同時符合無傷害、高穿透度、高解析度、高對比度之次細胞影像技術,可依循傳統細胞病理標準從事準確疾病診斷。此活體病理影像工具,不但不會造成免疫細胞與黑色素細胞間的誤判,更是唯一能成功提供癌前皮膚病變分級之非侵入式技術。多年來之臨床實驗證明此技術亦能提供皮膚疾病治療之長期監控與評估,並為許多無法從事穿刺切片之病人,提供如同穿刺切片般的精準影像以從事疾病之治療診斷。近年來亦積極投入新型三倍頻顯微術之開發,包含三倍頻化石檢測術、用於快速邊緣鑑定之三倍頻與三光子顯微術、高穿透深度之雙光子超解析顯微術。相關倍頻影像術應用於白斑治療監控的成果報導,獲選為雙光子顯微術三十年學術特刊之封面故事。過去數年更成功發展出「三倍頻共振增強erTHG 顯微術」,為目前唯一可在人體中成功以次微米三維解析度,量化分析黑色素質量密度(MMD) 分布之影像工具,並持續將此影像工具實用於不同色素斑之雷射手術與術後長期監控。過去五年,亦積極投入慢性疼痛之非侵入式診斷研究,開發出小神經影像技術。此全球唯一之極限影像技術,預期將為小神經病變帶來亟需之非侵入式診斷工具,以造福為數眾多之末梢神經病變患者。

傑出特約研究員

得獎感言

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長期對多項研究計畫的支持,尤其是過去的國家型計畫與近期之專案計畫,讓我有機會和國內眾多傑出的學者同仁們合作,跨出各自之舒適圈,同行致遠。更要將榮耀歸於過去參與超快光電實驗室的莘莘學子,是你們的勇氣和創造力,成就了新知識、新技術、和新領域。感謝臺大、感謝家人提供一個安穩舒適的環境,讓我能有機會享受研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