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叡 Cheng-Ruei Lee

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學歷
- 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學博士(2013)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2005)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副教授(2020/8~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助理教授(2016/8~2020/7)
個人勵志銘
多方涉獵、探索未知、找尋自己的藍海。
解析農作物馴化的歷史探究作物如何適應全球氣候變遷
在全球人口大增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培育出更多產、抗病、以及得以抵抗極端氣候的農作物品系已刻不容緩。由演化生物學的角度看來,農作物在由野生祖先馴化為栽培品系的過程中,遺傳多樣性已大大降低,如何找出新的遺傳資源以培育出未來所需的作物品系?本人在此領域的貢獻在於引入自然遺傳多樣性的概念,著重於由各地農夫自留品系、馴化前的野生祖先,甚至是近緣物種中找出重要的基因型。結合生態與演化生物學概念、農藝遺傳知識,以及最新基因體科技,我們與國際農作物種原中心合作,由基因體大數據探究農作物的遺傳與環境適應。
本團隊著重於對亞洲國家重要,卻被歐美研究團隊忽略的亞洲本地農作物,近年已在苦瓜與綠豆有重大研究成果發表。本團隊組裝了苦瓜第一個高品質參考基因體,並由遺傳學及人類偏好的角度探究苦瓜族群的形態演化。在應用價值上,本成果已被許多國家的苦瓜育種團隊採用,進行後續育種工作。在綠豆方面,本團隊探究其馴化後的傳播史,由遺傳學與生態學的角度對這個傳統上由考古學主導的領域提出新的觀點。
研究結果證實,亞洲各地巨大的氣候差異限制了綠豆的傳播路徑,更形塑各地綠豆品系的形態特質與當地人的栽種方式,且這些結果亦成為國際綠豆培育家未來育種的重要依據。最後,本團隊亦積極將成果導向實際應用,目前已與多個農作物育種團隊合作,利用本團隊的結果加速農作物育種,更積極開發方法以預測農作物品系對未來氣候變遷的抗性。
得獎感言
非常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對本團隊研究成果的肯定。本團隊的研究跨越生態與演化生物學、遺傳學、基因體學、生物資訊學等領域,一路走來,在各領域的知識有賴本人在生涯各時期恩師的教導,如臺灣大學丁照棣老師、美國杜克大學 Thomas Mitchell-Olds 老師,及奧地利孟德爾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所 Magnus Nordborg 老師。
在臺灣任職時亦受到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國科會哥倫布計畫、歐洲 EMBO 全球學者計畫、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楊祥發院士基金會,及臺灣植物學會的大力支持,給本團隊許多研究資源上的幫助與肯定,團隊成員的同心協力當然亦不可或缺。最後感謝親愛的家人在生活及情感上的大力支持,讓本人無後顧之憂地和團隊夥伴們在研究之路上共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