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宇 Shiang-Yu Wang

傑出研究獎

中央研究院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博士(1999)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士(1994)

經歷

  •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3/1 ~ 迄今)
  •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2007/9 ~ 2013/1)
  •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助研究員(2001/1 ~ 2007/9)
個人勵志銘
魔鬼藏在細節裡,不放過任何細節,才能成就完美。

參與世界級天文儀器開發計畫 推進臺灣天文發展

近代重要的天文研究成果,與天文觀測技術與天文儀器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我的研究就是聚焦於先進可見光與紅外線天文儀器的研發。這些天文儀器,運用先進的技術,讓天文學家能看得更遠、更廣也更有效率。隨著天文儀器的複雜度增加,開發儀器所需的經費與時間也大增,國際團隊間的合作也變成了常態。在過去20 年中,我從零開始,建立一個精實的實驗室。我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過去10 年中,完成兩項重要儀器。

第一個是與包含Caltech, JPL, Princeton 大學等頂尖天文單位的國際團隊共同開發的多光纖光譜儀PFS。在PFS 的四個子系統中,臺灣負責其中的兩個子系統—主焦點系統及光纖定位系統。我們成功實現了能在5 秒內準確量測2,394 個光纖位置的定位系統,也完成所有定位馬達的整合及其控制軟體系統的開發,使得超過95% 的光纖馬達能在一分半鐘內移動到距離目標位置小於10 微米的範圍,這是PFS 最重要的特徵,可以大幅縮短巡天觀測的時間。

第二個是掩星計畫的高速相機系統,利用我們參與設計的大型CMOS 感測器,我們完成了10 片CMOS 拼接的廣角相機,其具有2 ~ 3 個電子的極低雜訊,能夠每秒量測20 次約10,000 個恆星的光度,是捕捉掩星事件的核心儀器。

我們的成功經驗,吸引了國際重要計畫的注意,在2019 年受邀加入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可見光紅外線望遠鏡ELT 的儀器開發。這些儀器開發工作,不僅僅只是技術的發展,同時能讓臺灣的天文學家參與目前最重要的觀測計畫,或是讓天文學家可以獲取寶貴的先進天文臺觀測時間。

傑出研究獎

得獎感言

大型天文儀器的開發耗時並且需要龐大人力與經費。我很幸運可以得到中研院以及天文所的全力支持,讓我在不需要太擔心經費的狀態下,順利完成各個儀器計畫。同時也要感謝我的研究團隊,能夠持續的在時間壓力下,忍受我合理或無理的要求,完成一個個符合計畫需求的精密儀器。天文所的優秀行政團隊,也是我在各個國際合作計畫中最堅實的後盾,讓合約的簽訂、零件的採購、經費的使用都可以順利進行。

最後要謝謝我的家人,他們長期忍受我頻繁的出差以及在夜間或清晨的遠距會議,影響他們的作息。尤其是我的太太,必須時常一個人負起照顧小孩的工作,沒有她的支持,我沒有辦法完成這些儀器計畫,也就沒有這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