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君能 Kwan-Nang Pang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學歷

  •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2007)
  •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學士(2003)

經歷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21/3 ~ 迄今)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2014/10 ~ 2021/2)
個人勵志銘
秉持投入科學研究的初衷並時刻銘記在心,它將是研究遭遇瓶頸時有用的解藥。

運用岩石學/ 地球化學 探討造山帶岩漿作用機制

本人用各種岩石學/ 地球化學手段研究造山帶岩漿作用的發生機制,包括鋯石鈾—鉛同位素定年學、氬同位素定年學、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礦物化學等,研究岩漿作用在造山帶的時空變化以及與大地構造環境之連結。

近年來,本人開展並投入鎂穩定同位素的研究,希望此新工具能帶來更多對於造山帶岩漿作用形成之制約,其中一個研究亮點,是利用岩漿弧之鎂穩定同位素嘗試示蹤地殼—地函系統之元素循環與分餾機制。本人發現鎂穩定同位素在地殼—地函系統存在質量不平衡問題,以阿拉伯—歐亞大陸碰撞造山帶僅存之岩漿弧,結合全球岩漿弧鎂穩定同位素數據,提出導致質量不平衡的原因,應為大陸地殼中一直存在輕鎂穩定同位素的加入,相信與存在於大陸棚的大量碳酸鈣直接相關。

此觀點提供全新的視角並獲得豐碩成果,所提出之研究方法亦引領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這個新興研究領域,可廣泛應用於各種地質過程,潛力巨大。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得獎感言

首先感謝中央研究院和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提供資源,使我能持續從事科學研究。我想趁此難得的機會感謝幾位恩師。周美夫教授(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與麥培思教授(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已退休)引導我進入岩石學/ 地球化學領域,並讓我獲得做研究必備的專業知識,在此深表感謝。我也要感謝鍾孫霖特聘研究員(中研院地球所)在各方面的指導和啟發,始終給予正面的支持與鼓勵。另外,我要向實驗室同仁,包括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助理和學生表達謝意,謝謝他們同心協力維持實驗室的良好運作。

最後,對曾經在學術上幫助過我的人,受篇幅所限無法一一列舉,在此一併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