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航 Feng-Hang Chang

臺北醫學大學 傷害防治學研究所副教授
學歷
- 美國波士頓大學復健科學博士(2013)
-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2009)
- 國立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學士(2006)
經歷
- 臺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教授(2022/2 ~ 迄今)
-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科醫學研究員(2022/2 ~ 迄今)
- Boston University Health and Disability Research Institute(2013/7 ~ 2014/12)
個人勵志銘
Continuous effort, not strength or intelligence, is the key to unlocking our potential.
發展失能之評量工具 強化身心損傷者的社會參與
本人的主要研究目標為監測及提升身體或心理功能損傷者的健康,強化其社會參與,以達到預防和減少失能的結果。為達到此目標,我的研究方向包含三部分:發展復健及失能之評估工具、探討影響失能後復原之因子、以及發展提升失能者社會參與之介入方案。
發展復健及失能之評估工具:在國科會多年的計畫支持下,發展國內第一項全面評量功能損傷者於工作、社交、社區生活各領域之參與表現的評估工具多面向參與量表(Participation Measure 3 Domains, 4 Dimensions, PM-3D4D)。此量表不僅可用於了解失能者在不同生活領域參與的差異及需求,更可做為復健臨床介入成效評量,進而提供健康照護系統及政策更全面的資訊。
探討影響失能後復原之因子:以量性和質性研究方法探討影響中風、腦傷及脊髓損傷患者社會參與之影響因子,研究成果可用於臨床早期偵測患者生病/ 受傷後之預後表現,了解影響社會參與之個人及環境因素,依據結果提出復健臨床及政策介入方案,減少這些因傷害造成損傷的族群回歸社區生活的阻力,對於復健臨床研究及實務皆具重要貢獻。
發展提升失能者社會參與之介入方案:近年來,我的主要研究主題聚焦於針對認知損傷之中風及腦傷患者發展復健介入方案,以提升其功能獨立與社會參與。為達此目標,我與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獲得性腦傷患者發展一套以策略訓練為基礎之介入方案。2018 年獲得的國衛院4 年期計畫的殊榮,即是採用此介入方案,進行大型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檢視此方案於提升中風患者於社會參與的成效。
這些研究成果發表於Annals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等復健領域極具指標性的期刊,做為未來臨床復健的實證基礎和長期照護規劃之依據。
得獎感言
感謝臺北醫學大學一校三院一直以來的栽培,以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家衛生研究院、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及北護分院、臺北慈濟醫院等各級單位長期於經費和收案上的補助和支持。
感謝母校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及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與美國Boston University 對我的培育之恩,特別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和恩師張玨教授、鄭雅文教授、Christine Helfrich、Wendy Coster 和Alan Jette,皆對我循循善誘引導我的學習,啟發我對研究的熱情,對我在教學和研究之路影響深遠。還有許多不遺餘力提攜我的前輩,無私地全力幫助我。
最後,謝謝我的爸媽培育之恩,也謝謝爸媽、公婆、先生、小孩和好友,永遠做我最堅強的後盾。感謝上帝。未來我會堅持不懈在失能和復健研究之路上努力,為更多失能傷友貢獻棉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