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賓 Chun-Bing Chen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 皮膚科主治醫師
學歷
-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2023)
- 長庚大學醫學系醫學士(2020)
經歷
- 長庚醫院北院區藥物過敏中心主任(2022/7 ~ 迄今)
- 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2021/7 ~ 迄今)
- 長庚大學醫學系講師(2020/7 ~ 迄今)
- 國立清華大學醫學系講師(2022/8 ~ 迄今)
個人勵志銘
行醫莫忘初衷,樂觀積極進取,不要留下遺憾後悔,儘可能抓住一切改變的機會。
研究皮膚免疫及過敏疾病 揭開藥物過敏反應之謎
本人致力於研究皮膚免疫疾病和嚴重藥物過敏不良反應的致病機轉。這些年來,在鐘文宏教授及團隊的指導協助下,我們的研究成果陸續發現抗癲癇藥物、骨質疏鬆藥物、磺胺類抗生素等藥物造成的嚴重藥物過敏不良反應的過敏基因型,也同時針對這些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病患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有突破的發現。
團隊發現抗癲癇藥物oxcarbazepine 造成的嚴重藥物過敏反應與HLA-B*15:02 高度相關性《Neurology 2017》。我們也發現了骨質疏鬆藥物過敏的特殊基因型(HLA-A*33:01),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骨質疏鬆藥物中Strontium ranelate 易造成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1》。近年來我們更首先利用全基因體定序技術,找出磺胺類抗生素(Sulfamethoxazole) 的主要過敏基因型—HLA-B*13:01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1》。這些成果的發現,將可應用於用藥前基因篩檢,若帶有危險基因型可避免使用致敏藥物,改用其他類藥物來取代,可預防因用藥產生嚴重過敏傷害,避免終身遺憾的發生。
在疾病診斷上,我們發現水泡中的顆粒溶解素(granulysin)數值,可用於快速鑑別診斷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或毒性表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以及其他非毒殺T 細胞介導的水泡病,包括天皰瘡、類天皰瘡等等。監控顆粒溶解素可用作評估疾病活性和確定適當時機給予免疫調節劑治療《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21》。另外,在臨床上,我們也發現監測泛發性血管內血液凝固症在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病人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呈現高度相關,且與死亡率有顯著相關,建議需要規則性追蹤,而有機會可以給予早期治療,可能有機會降低死亡率,以達到更好病人預後 《J Am Acad Dermatol, 2021》。
此外,本團隊亦發現利用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α) 生物製劑可顯著降低嚴重藥物過敏死亡率與改善其預後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8》。我們也發表了第一個大型跨國的臨床研究,合併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和類固醇治療,相較單純使用類固醇治療或合併靜脈注射人類免疫球蛋白,都能有較好的存活率和較低的併發症,以及有更快的傷口癒合效果 《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21》。
得獎感言
很榮幸能夠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肯定,我要感謝國科會對於研究經費的補助、長庚醫院和長庚大學長官師長同事的支持、鐘文宏教授和洪舜郁教授的指導提攜、一起參與研究的實驗室同仁夥伴的協助,還有病人的信任。另外特別要感謝家人的默默支持,才能讓我無後顧之憂往前邁進。
希望研究成果能對皮膚免疫疾的病患者有所助益,更了解嚴重藥物過敏不良反應這類疾病免疫致病機轉,為治療帶來希望,以減少這些疾病對社會帶來的負擔。期勉能有更好的研究成果,減少這些疾病的發生率和改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