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宏 Chih-Hung Wang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2018)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2006)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副教授(2022/8 ~ 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助理教授(2018/8 ~ 2022/7)
  •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2012/7 ~ 迄今)
個人勵志銘
Work hard, play hard !

研究個人化心肺復甦術 改善腦部功能預後

本團隊研究主要探討個人化心肺復甦術的可行 性,並利用不同的研究方式進行驗證,主要成果如 下:

利用於臺大醫院自2006 年以來收集登錄的院內心跳停止急救資料庫進行分析。主要成果包括:1. 證實病人的胸圍、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心臟位置與病人預後相關,暗示現行急救指引建議的固定按壓位置以及深度等,可能不適用於所有人;2. 探討病人血糖值與心肺復甦預後的關係,結果發現以病人糖化血色素換算而得的日常血糖值,可以做為自身復甦後最適血糖值的參考基準。

進行心肺復甦術相關的多項系統性文獻回顧以及薈萃分析。其中利用網絡統合分析進行氣管內管插管、聲門上呼吸道以及使用袋瓣罩甦醒球徒手換氣的交叉比較,顯示聲門上呼吸道為最佳的院外心跳停止氣道處理方式,為目前此一複雜的問題提供了最佳的實證依據。

最後,透過開顱手術以及固定支架的新設計,本團隊進一步開發能夠即時監測腦部血流量的窒息性大鼠心跳停止模型。於系列研究中,本團隊先後探討利用升壓劑或是吸入式二氧化碳改善復甦後腦部灌流是否能改善腦部功能。研究結果顯示,兩者皆能改善腦部血流以及腦組織血氧,並且減少神經元細胞損傷以及細胞凋亡,進而改善大鼠神經學功能表現。

為了減緩復甦後失能所帶來的心理、社會或是經濟上的衝擊,改善心肺復甦後神經學的預後是臺灣社會至為重要的議題。透過以上分析顯示,個人化心肺復甦術,是未來可以進一步於臨床實作探討的復甦方式。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得獎感言

此次非常榮幸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此獎項不只是對我本人的鼓勵,也是對所屬團隊的鼓勵。

面對心跳停止病人的急救,永遠是急診醫師所面對最困難的挑戰。一方面需要分秒必爭進行醫療處置與死神拔河,一方面需要傾聽家屬心聲,做出對於病患最好的醫療決策。在急診住院醫師時期,急救復甦醫療尚在萌芽階段,醫師手上的治療方式並不多,而大多數治療的實證等級也不足。因此,在急救結束,獨自面對家屬宣告病患不治時,內心總是不免懷疑:「是否我已盡己所能,做出對於病患最好的急救措施了呢?」升上主治醫師,即使慣看生死,仍不免迷惘。

幸而在臨床醫學研究所陳文鍾教授及團隊各位老師的引領下,開始從事心肺復甦的相關研究。透過研究,可以讓自己在臨床實踐時,更為踏實。雖然我們能夠拯救的病人仍是少數中的少數,但至少現在我能夠在病人走完最後一段路時,比較有信心地安慰家屬,我們已經盡己所能,沒有遺憾。我想,這也是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學者們,最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