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政洵 Cheng-Hsun Chiu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 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
-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博士(1996)
-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1989)
經歷
- 長庚大學教授(2005/7 ~ 迄今)
- 長庚紀念醫院小兒科教授級主治醫師(1993/7 ~ 迄今)
-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1997/10 ~ 1999/7)
個人勵志銘
將醫學研究與自己的興趣及工作結合,並期許自己勿忘初衷,以醫學研究的成果,改善醫療品質,提升國民健康。
研究感染症及細菌抗藥性 推進微生態治療方法
這3 年多參與感控與防疫科學研究,在兒童新冠病毒腦炎的致病機制、新冠病毒疫苗的免疫生成性(Immunogenicity),以及疫苗在真實世界的保護效力研究有許多研究成果,更提供做為政府防疫與疫苗政策推動的參考。
此外,細菌抗藥性的擴散是全球性的危機,臺灣這個問題很嚴重,一旦抗生素過度使用,病人很容易發生困難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需要再用抗生素來治療,復發率非常高,這是臨床上未解的問題(unmet need)。全球在2011 年後開始發展微生態治療(Microbiome based therapy),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微菌叢移植術(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美國食藥署在2013 年通過以Enforcement discretion 規範FMT,用來治療反覆性或頑固性困難梭菌感染,我們在長庚醫院也開始發展此技術,於2017 年執行第一例微菌叢移植術,也因此促使政府在2018 年通過特管辦法,許可用FMT 治療反覆性或頑固性困難梭菌感染。
本人在研究腸道微生態時也發現有一種不動梭狀桿菌 (Clostridium innocuum),像困難梭菌一樣,也會造成抗生素引起的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在免疫力不全病人更會造成腸道外感染(Extra-intestinal infection), 另外不動梭狀桿菌具有對萬古黴菌的抗藥性,不容易治療,由於這發現具有醫學上的重要性,所以引起國際注目。微生態治療在近年蓬勃發展,全世界有很多轉譯研究正在展開。應用此療法,包括所謂活性微生物製劑( Live Biotherapeutic Product;LBP),針對神經性疾病如自閉症、巴金森氏症、以及發炎性腸道疾病進行精準治療,或是應用於加強癌症免疫療法的療效,是目前最熱門且快速進展的研究項目,我們的團隊持續努力,期望有突破性進展,提升臺灣的研究水準,更重要的是造福病人,提升國民健康。
得獎感言
感謝林奏延院長提供紮實的臨床醫學訓練,之後到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進修,遇到我學術研究的啟蒙老師—歐炯雄教授,他曾在美國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擔任過研究員,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沙門氏菌感染學者,沙門氏菌感染是臨床上重要的疾病,我在他的指導下進行非傷寒沙門氏菌(non-typhoid Salmonella)的流行病學及致病機制研究。畢業後前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在David Speert 教授指導下進行Hostpathogen interaction 的研究。2012 年之後受李遠川院士、其夫人Reiko 及方俊民教授指導,從醣生物學角度探討微生物與細胞的辨識與互動,發展複雜性多醣在感染症的治療及預防的應用,有機會和他們一起合作是非常難得的機緣,這也許是讓我能從全方位的角度去探討感染症的免疫致病機制,進而開發新治療方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