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筱鈞 Hsiao-Chun Huang
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學歷
- 美國哈佛大學系統生物學博士 (2010)
- 國立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碩士 (2005)
-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學士 (2003)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2019/8 ~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2/8 ~ 2019/7)
重現單細胞內不對稱性 找出不對稱分裂最小條件
本人大學就讀電子工程學系,期間修習通訊電子學,學到穩定振盪源自線路裡的雜訊經放大器放大,通過濾波器挑選特定頻率,濾波器的輸出再回饋為放大器的輸入,如此循環形成穩定訊號。雖然不曾深入研究振盪器,這段描述種下想了解從雜訊變成穩定訊號的種子。細胞內的生化反應本質為十分嘈雜的隨機碰撞,自然演化勢必也需要層層設計來確保時空的精準與穩健性。揭開生命科學現象下,每一步設計其背後存在原理十分重要,未來能賦予仿生設計有意義的邏輯。鑑此,自 2013 年起,我們嘗試在實驗室建立從下而上合成生物方法學,用以研究不對稱細胞分裂的設計原理。我們在行對稱細胞分裂的單細胞物種大腸桿菌中,利用外加已知物化性質與大腸桿菌正交的外源蛋白,嘗試重現單細胞內不對稱性與分化。研究說明聚合作用結合限制擴散為不對稱細胞分裂的最小條件,可解釋兩者結合的設計為什麼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物種中。研究也暗示不對稱細胞分裂中組成元件演化先後起源,與至今之所以被保留所需功能,預期是未來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
得獎感言
謝謝科技部的肯定,首先感謝求學階段恩師們的指導,也感謝學術路上老師前輩與同儕無私的幫忙,期許自己也能成為後輩溫暖的明燈。謝謝合作夥伴,也謝謝學生們並肩這趟探索的旅程,希望你們能持續發掘科學的迷人美好。最後謝謝家人支持,這份小小榮耀獻給你們。
個人勵志銘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 Richard Feynman
- 基礎研究超前部署
- 豐沛國家科研人才